在最壞時候必須卑鄙.在決裂時候彼此妒忌
無非人生道理.原本無心害你
──《家好月圓》主題曲
匯應通:你想不想殺死莎姨?
1)想 2)極想
《家好月圓》真的很強,我的外婆每天追看,吃完飯不洗碗,就是為了先嘆完劇集,某天她在下午忽然感性,對着我失落地慨嘆:「唉今日無電視睇……」原來她搞錯日子,以為那天是星期六,我說今天是星期五哦,她快樂地小丸子彈跳,《家好月圓》我真是多謝到你不得了。
這劇集來勢洶洶,街坊都在不時談論,電視台應該製作一個討論節目,每天半小時,緊貼在此劇之後播出,讓觀眾在鏡頭前公審各個角色,應該媲美《家好月圓》的戲劇性。
現在他們有匯應通熱線,每天讓家庭觀眾揀選「如果你是莎姨,會否為幫嘉美而傷害荷媽一家呢?1)會2)絕對唔會」,這實在不夠過癮,最有趣的部份,其實是各街坊街里認為揀選答案的背後原因,即是「為甚麼幫」或「為何不幫」讓家庭觀眾大力控訴30秒「我覺得嘉美份人好賤囉,邊有人咁衰格㗎,咁都做得出,拉去打靶啦!鄙視!」我真的很想聽這些聲帶。
我見身邊人看此劇時,投放在其中的感情是多麼真摯,我阿婆講日本仔打到嚟,也沒有談論此劇劇情那樣肉緊,有次一位平日非常沉默的朋友,忽然對着電視鏗鏘有聲地說:「好心一下踢走條八婆啦,做咩同佢講嘢啫!」我懷疑讓喉嚨斷了聲帶的人看此劇,也會醫得好。
搞大佢!
「搞大佢」是此劇特色,李成昌(麥友恭)問米雪讓人知道怎麼辦?米雪說「搞大佢!」;關菊英問徐子珊秘密現在讓人知道了怎算好?徐子珊說「搞大佢!」;關菊英叫阮兆祥要保守秘密,因為她要「搞大佢」。總之甚麼都搞大佢,就是創作方向,平均每集要有一位角色流淚,有一個人跌倒,每位角色都要碌落樓梯一次,天橋樓梯、石屎樓梯、電動樓梯,總之要碌盡全港樓梯,剪輯預告片時,選取的畫面全是拉扯、跌倒、流淚、暈倒、罵人、決裂、升人一巴,總之家族劇的大場面全用盡。到寫對白的時候,就順着這勢把用字和語氣「搞大佢」,對白如「就算他一無所有,我也不會放過他」的力量太小,改用底褲,變成「就算他剩番一條底褲,我都要扯他一半。」多多觀看,或能學習修詞、比擬、誇張等等的寫作技巧。若能在公餘時間看電視都用這個角度去持續進修,大家很快就可以寫出此故事,我此等作家者應該很快沒有飯開。
一個人真會這樣說話?
問題是人是否真會這樣說話──這個你大可以放心,以前不會,現在就會了。我有位朋友的客人在他面前罵另一個人:「好似佢咁,咪只會做死一世囉!我先唔會咁呀!」早前另一位朋友在公車上聽到鄰座的太太說:「人不為己就咩呀?天誅地滅呀!!!」各方朋友紛紛說原來現在的人說話竟像電視劇。經歷這種電視劇洗禮之後,一般人真的會潛移默化,以為自己活在電視劇中,運用這種邏輯思維去生活,他們不只會這樣說話,而且真的如此思考,你得知道,話語影響思維,思維影響話語,兩者相通的,所以說得多廢話的人真會變蠢,相反,看得多低智東西的人真會言詞空洞,又或,時常聽着別人如此說話的人,自己也會漸漸如此思考。
千萬別低估電視劇的影響力,每天一小時,比你跟朋友對談的時間還多,看得多了,自然忘記人的情操,不自覺地被其影響──作家如此寫東西,寫得多了,就會變成真實。以前的電視劇角色會不會這樣說話和思考呢?會,但那是萬梓良的角色、呂良偉的角色,帶着瘋癲的,面對着大時代的角色,他們的處境不是面對着生死就是罪案,並不是常人,好了,現在連處理家庭瑣事都像《跛豪》了,如果有天你姑姐忽然在飯局中做場大龍鳳,請你不要驚訝,還可以握握手,大家都是《家好月圓》之友。
我真的想感謝《家好月圓》,我阿婆七十多歲人,沒有啥好寄託了,感情就投放在那裏,每趟看見她期待電視劇的播放,我會替她快樂;期待,也許是活着的動力。七十歲人,世界觀改不了甚麼,就讓她快快樂樂過日辰好了。至於年輕人呢?我不知道,那視乎你認為自己除了看電視,有沒有更值得做的事。
《核突褲人》連載第五十五回:
核突褲人卓韻芝BornToBeAWitness#2夜訪林夕。
(「殘奧」這名字改得不能再差的了。)
撰文:卓韻芝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本欄逢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