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田納西威廉斯劇作改編的影片,都被貼上「成人主題」的標籤,以我們的習慣分類,會籠統歸納為文藝片。然而與三、四十年代比堤戴維絲鍾歌蘿馥她們主演的那種一比,性質又明顯不同,秘而不宣的心理活動像黑社會開片講數,不諳術語的根本不能明白江湖恩怨。檔次高高在上,專誠為啃過尼采的知識份子服務,不屑應酬讀得書少的師奶、工廠妹和媽姐──五十年代肩負接收中下層女性觀眾使命的,是DouglasSirk執導的通俗劇。當時這些嚴肅的影片備受尊重,有份參與幕前幕後工作,可以找裁縫做定晚禮服在下一屆奧斯卡亮相,就算最終小金人不乖乖成為囊中物,榮獲提名倒幾乎十拿九穩。
世事如棋,自從六十年代興起作者論,薛克的催淚片洛陽紙貴,在電影史裏縱使三甲不入,但穩守八強,春風秋雨再苦楚,名副其實守得雲開見月明。反而威廉斯系列聲譽大不如前,太重手的戲劇處理與時代貼錯門神,神經質的老姑婆往往淪為取笑對象,被窩底下盡在不言中的曖昧性行為,也成了進步同志垢病的小辮子。個別例子如《慾望號街車》,雖然依舊備受讚揚,托的是演員的鴻福,劇作家無甚人氣可言。
儘管如此,每逢世紀爛片榜抬出李察波頓夫婦合演的《Boom!》,評論都不忘提醒大家,罪魁禍首是一劇之本的原作者,搭上賊船的導演和演員不過慘遭連累。《豪門巧婦》待遇算是不壞,泰萊和紐曼失意奧斯卡廣被同情,連提到抽起同性戀元素搞到劇情唔嗲唔吊,口吻也還客氣,體諒它生不逢時,在當年美國自我審察的大氣候下壯烈犧牲,無端端失去性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