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本月在維也納開會,商討是否需要因應油價近期的跌勢而減產,而沙地阿拉伯的立場將起到決定性的影響。作為全球最大的產油國,沙地蘊藏的石油多達2600億桶,堪稱是這種「黑色黃金」的「中央銀行」。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全球爆發過多次石油短缺危機,由1979年美國扶植的伊朗「孔雀王朝」倒台,到1980年兩伊戰爭,再到10年後伊拉克揮軍入侵科威特,沙地每次都迅速反應,率先增加油產。
就算是炒家於上月把油價推上147美元,也觸動沙地的神經,國王阿卜杜拉於吉達會議中,下令每日增產50萬桶。適逢美國對汽油和飛機用燃油需求減少,油市炒家頓時由好友變成淡友。
沙地之所以「義無反顧」地避免石油危機惡化和油價過份上升,其實也是為自己設想。油價一旦失控般飆升,沙地石油的競爭力難免會下降,到時加拿大、巴西和西非的石油,以至替代能源,都會乘機搶佔市場。
盡力避免石油危機惡化
此外,沙地倚賴美國提供軍事庇護。再者,倘西方國家因油價高企而陷入經濟衰退,石油需求和價格恐會急速下降下,重演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末期的情況。
由上世紀七十年代到千禧年之後的30年裏,沙地的石油政策始終如一,目標是把油價保持在每桶18至25美元的範圍內,並透過其額外的產油能力,抗衡油組內的鷹派成員國,以及在環球石油供應出現短缺時作出反應。
然而,沙地的石油政策於2003年出現變化,導火線之一是歐盟政府提高對汽油和石油化工產品的徵稅,此舉惹惱了沙地。此外,布殊政府藉着聯邦儲備局連番減息,借勢推低美元滙價,這亦損害到沙地的利益。
其間,阿蓋達恐怖組織蓄意破壞沙地的產油設施,讓沙地意識到要振興國內經濟,從而紓緩沙地年輕一代的失業問題。
還有一點,中國大陸、印度、南韓和台灣對原油需求增加,而全球的每日備用石油產能又只有200萬桶左右,而且主要由沙地控制。回應亞洲對原油需求殷切,利雅德政府限制產量和容許油價上漲,這種做法令人理解。
原油炒賣威脅沙地利益
不過,沙地在石油政策上的轉變,卻讓一眾炒家有機可乘,利用紐約和倫敦的「紙上石油」搵快錢。
商品指數基金、大型油商和石油交易商齊齊出手,把西德薩斯原油和布蘭特原油價格推上令人難以置信的145美元。
雖然油價上漲可以令沙地賺到更多油元(petrodollar),該國同時意識到,原油炒賣活動威脅到沙地的安全和利益。
沙地為此要找出平衡點,一方面要考慮到該國與華盛頓政府的特殊關係、另方面又要阻攔替代能源乘機抬頭,以及避免全球陷入衰退而削弱原油需求。
阻攔替代能源乘機抬頭
在未來六個月,環球宏觀經濟變化和政治形勢,將主導油市去向,這將是沙地所能控制的範圍以外。華爾街的信貸噩夢會否引發美國經濟衰退,到頭來令石油需求大減?美元兌歐元後市是升是跌?緊縮貨幣政策、通脹和全球出口放緩,又會否導致中國大陸、印度、日本、台灣和南韓經濟增長放慢腳步,使到這些用油大戶減少輸入原油呢?
沙地石油部長納伊米作出了明智之舉,他拒絕明確提出沙地心目中的油價目標範圍,只是重申油市供應充裕,並把油價飛升的責任推到炒家身上。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臨近美國總統選舉,沙地不會贊成在這個時候減產,以免油價因此再度飆升,使到沙地未能兌現在吉達會議中的承諾。
經驗所得,在沒有沙地的支持下,油組的任何減產行動都是徒然。面對油組在本月會議後宣佈一致減產的機會不大,油價看來會易跌難升。
(本欄隔周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