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流失26萬選民,怎麼辦? - 盧峯

蘋論:流失26萬選民,怎麼辦? - 盧峯

七一效應減退,前特首董建華離任無疑會削弱選舉的氣氛;但誰也想不到今屆立法會的投票率下降的如此厲害。跟○四年相比,投票率下降超過十個百分點,投票人數減少二十六萬四千人。我們認為,選民參與的熱情大幅下降對香港未來政治發展的影響比誰多取一席或誰少拿一席更重要。若果各方面包括特區政府、選管會、政黨、參政人士不能好好檢討投票率大降的原因,不能阻止選民的政治冷感蔓延,香港的民主政制要邁向成熟將會更困難,香港的畸形政治生態將難以改善。
首先要檢討的當然是負責宣傳及管理今次立法會選舉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及選舉管理委員會。官員說,政府已花了大量資源宣傳選舉及鼓勵投票;但從實質效果來說,政府的宣傳可說毫無效果,甚至出現花錢越多投票率越低的情況。這當中反映政府在推廣選舉方面因循守舊,毫無創意,馬虎了事。要是二○一二年的立法會選舉沿用類似的策略,把選舉當成買那一雙鞋子或放多少粒糖進咖啡之類的事,選民怎麼會有興趣、有熱情參與呢?此外,選管會對選舉的規限越來越仔細,越來越嚴苛,令政黨及候選人沒有多少發揮空間,令傳媒在報道時要步步為營,難有突破。在缺乏新思維新宣傳方式下,選民的熱情怎可能被燃起呢?
負責選舉的政府官員及選管會固然要為投票率低作檢討,主要政黨及政團表現欠佳,又未能培育有質素及認受性的政治新星也難辭其咎。○四年的立法會選舉,選民空前踴躍的湧到票站投票,令多個票站出現前所未見的排隊人龍。選民的寄望是,他們的一票可以改變議會的生態,令香港在各方面都能向前邁進。然而民建聯坐擁鐵票,只懂一貫支持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的做法。自由黨則在選舉過後把選民棄如敝屣,對地區工作毫不着力,只懂維護工商界的利益。即使泛民主派的政黨及政團在○四年選舉後也陷於嚴重內耗及內部角力中,未能達到選民的期望、未能促使香港在各方面包括政制上向前發展。再加上一些政治明星如李柱銘、陳方安生決定退選後,補替的候選人在能力、威望上大大不如。對選民來說,政黨及候選人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他們怎會像上屆那樣傾巢而出投票呢?
當然,畸形的選舉制度及政治體制是令選民氣餒的最根本原因。立法會選舉中直選議席只有三十個,即使選民如何踴躍,如何積極,他們手上的一票也只能影響立法會的一半議席。其餘三十個功能組別議席,一般選民連投票的機會也沒有,只能眼睜睜看着那些能力不濟,出席率奇低,三點不露(三點鐘已離開會議室)的功能組別議員長期自動當選,霸佔議席不做事,令直選的議員無法發揮作用,令民意無法在立法會貫徹。當選民看到自己手上的一票影響力如此有限,改變不了立法會的大局時,他們對投票自然不再像○四年那樣熱衷。
更何況特區政府長期不把立法會及立法會議員放在眼內。立法會議員要提出議案已不容易,議案要在分組點票的機制下通過更是難之又難。即使立法會議員千辛萬苦通過議案,特區政府仍然可以無動於衷,甚至進一步研究也不會,就像甚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一樣。相反,商會以至個別大商家的建議或批評政府卻從來不敢怠慢,先是安撫一番,再來是積極研究跟進。當選民看到立法會原來是無牙老虎,對實際政策沒有多少影響時,他們的投票意欲自然不可能長期維持了。

我們認為,投票率大幅下降,市民的政治無力感再次上升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是妨礙香港政制向前發展的大問題,必須盡力盡快解決。負責的政府官員、選管會、各主要政黨固然要好好反思,重新上路,特首及特區政府更有必要加快政改步伐,盡快取消功能組別議席,並加強立法會在政策制訂的角色。只有這樣才能令選民重拾對選舉的興趣及信心,才能令選民更重視手上的一票。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