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糊面抽搐原來有病<br>治半臉痙攣 靠肉毒桿菌素

叫糊面抽搐原來有病
治半臉痙攣 靠肉毒桿菌素

打牌叫糊這個緊張時刻突然面部抽搐,雀友個個提高警覺,結果食糊無期兼無癮。有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指,半臉痙攣患者因為面部神經線受附近的血管影響,常會在見工、打牌「叫糊」等緊張時刻發作,若用傳統外科手術把神經和血管分開,隨時玉石俱焚,導致面癱、耳聾,甚至歪面,注射肉毒桿菌素雖然不能治本,卻較為安全。記者:張嘉雯

「有啲人會跳到塊面揦埋一邊,尤其打牌嘅緊張關頭,叫緊糊嘅時候就會跳多啲,有啲人見工嘅時候跳得特別厲害。」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麥煒和指,半臉痙攣的患者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為1:2,發病年齡多為50多歲,亦有30多歲的年輕患者,病發率為每10萬人中10人,由於相信不少人沒有求診,此數字未能完全反映情況。

半數患者高血壓

麥煒和指,此病跟面部神經線有關,該神經線從腦幹而出,其中一段的神經膜較薄,而且與血管的位置接近,容易受血管刺激,99%病例屬於自發性,只有極小部份為病理性,「即係有腦瘤、神經硬化症、意外之類,我哋會先用磁力共振排除呢啲原因。」研究發現,半數半臉痙攣患者同時患有高血壓,「可能因為血壓高,令到血管硬化,但係同遺傳嘅關係就唔大。」
此病不會影響健康,卻有礙社交生活,患病時間越長,病情會惡化,「初初會以為係眼眉跳,俾人以為係撩女仔,但過多5年、10年,就會越嚟越嚴重,隻眼跳到合埋睇唔到嘢。」

手術根治風險大

麥煒和指,若病況不嚴重,醫生會向病人處方鎮靜劑,令神經線的敏感度降低,「但係呢個方法𠵱家唔會太多用,因為唔值得為咗一條神經線而suppress晒全身嘅神經線。」傳統外科手術可以根治此病,方法是在受影響的神經線和血管之間放入一個小海綿,將兩者分隔,但手術風險大,「因為可能會切斷咗面部嘅神經線,玉石俱焚,變咗面癱、耳聾,成塊面歪咗都唔定。」
現時最流行的治療方法是在面部肌肉注射肉毒桿菌素,「喺眼嘅四周,眼眉、嘴打落去,毒死啲神經末梢,等佢唔可以刺激到肌肉抽搐。」此方法較安全,但效果只有六至七成,而且每三個月就要注射一次,否則會打回原形。最新的研究則指,在肌肉注射化療藥,直接「打死」肌肉,同樣可以改善情況,成本較低,但由於注射後肌肉永久壞死,暫時不獲普遍採用。

肉毒桿菌素不但可以去皺,更可治療半臉痙攣。

特稿
過量注射桿菌反減效力

肉毒桿菌素除了可以去皺、瘦腿和止汗外,還可以治療半臉痙攣。醫生指,肉毒桿菌素注射的部位不同、深度不同,就會產生不同效果,但長期過量注射會令身體產生抗體,中和毒素,令針效減低。

歐美警告有副作用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麥煒和指,把肉毒桿菌素注射到受影響肌肉中可以治療半臉痙攣;若注射到皮下則有止汗作用,「好似打手咁,要小心唔好打到肌肉,如果唔係就會令到肌肉無力,通常打9至12針,一年打一次就夠,不過即使係打得唔好,幾個月之後都會復原番。」
肉毒桿菌素現時最常見的用途是消除皺紋,視乎部位注射到肌肉或者皮下,可以撫平額頭、眼尾、眉心等的皺紋。但由於肉毒桿菌素狀態不穩定,在開封四至六小時內要使用,若在運送過程中搖晃或者溫度改變,都會令藥力大減;過量注射也會令身體產生抗體,令針效減低。
近期美國及歐洲續有發現注射肉毒桿菌副作用的報告,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年初發出警告,注射肉毒桿菌或有嚴重副作用,例如可致吞嚥及呼吸困難,甚至令人死亡,但未有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