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假期:換書 - 韓少功(著名作家)

漫長的假期:換書 - 韓少功(著名作家)

那時中國大陸人都窮,學生們尤其囊中羞澀,習慣於打補丁的衣服,習慣於用推剪互相理髮和收集些廢瓶子賣錢。雖處無政府狀態,學校食堂服務卻大體如常。「豆腐腦,蘿蔔亁,吃得眼睛往上翻」──這就是大家敲打飯盆排隊時的歡呼,是對幸福的回憶和嚮往。
儘管窮,時尚卻並不缺乏,與時尚相關的商品交易也十分活躍,只是這種交易大多採取物物相易的方式,不經過現金的環節。比如毛主席像章一時走紅,各種新款像章必受追捧,那麼一個瓷質大像章,可換五六個鋁質小像章。一個碗口大的合金鋼像章,可換三四個瓷質像章或竹質像章。過了一段,像章熱減退,男生對軍品更有興趣,於是一頂八成新軍帽可換十幾個像章,一件帶四個口袋的軍衣可換兩三本郵票集。再過一段,上海產的回力牌球鞋成了時尚新寵,尤其是白色回力幾成極品,至少能換一台三極管收音機外加軍褲一條,或者是換雙面膠乒乓球拍一對再加高射機槍彈殼若干。
黑市交換很複雜,價值權衡全憑感覺和談判,所以一旦讀書潮暗湧,圖書也可入場交換,比如一套《水滸傳》可換十個像章或者一條軍皮帶。俄國油畫精品集或舒伯特小提琴練習曲的價位更高,手裏只捏着子彈殼或像章的人根本不敢問津。有一次,高二某同學徐某不知從哪裏弄來一本《赫魯曉夫主義》,作者據我後來回想也算不上什麼名角。書的內容無非是揭示了一些蘇共內幕,包括列寧與斯大林的吵架,貝利亞的殘酷和陰狠,朱可夫元帥對赫魯曉夫的勤王之功,還有「匈牙利事件」中納吉的兩頭受氣……但這一切在當時也屬異端,屬稀缺信息,足以讓中學生讀得眼睛大睜呼吸急促。好幾天,它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更成了頻頻換手的接力棒──好多人都等着這本秘籍。
我運氣非常不好。秘籍剛傳到手上,還沒讀完就不翼而飛,不知是哪個王八蛋暗下手腳,說不定拿它去換回力牌了。這當然是我的重大失誤。書的主人急得差點要撞牆,幾乎每天都用慘白的臉堵住我,痛苦得把腦袋搖來搖去:求求你,你得去找找呵。我是從軍區一個朋友那裏借的,搞不好要出人命的呵。我到哪裏去找?把自己賣了也賠不出吧?我提出賠他一本巴金的《家》,他不要;賠他《安徒生童話集》,他也不要;賠三大本郵票,他還是不要。百般無奈之下,我只好把一隻手錶戴在他手上,暫時安撫他痛苦的心。

這隻舊手錶算是我最大的資本,來自另一位同學──當時他看中我的收音機,說什麼也要強買強賣。我自知不是個稱職的「換客」,也許這生意做下去,七換八換之後就會赤條條走人,那麼讓同學暫時保管資本,也許不失為安全之策。直到畢業下鄉前夕,手錶保管者因病得以留城,看到大家要遠行下鄉,抱着這個那個哭得眼淚嘩嘩。我心一酸,也哇哇哭起來,一激動就宣布以手錶相贈。他當然吃了一驚,說了些表示驚訝、表示推讓、表示萬萬不可的話,但我不想欠下人情──再說,身外之物豈能與崇高的江湖義氣相比?一塊手錶對于我這個農民來說又有何用?雖然事後略有後悔,但我那一刻確實很壯烈。
下鄉後,收到秘籍主人幾次熱情的來信。大概覺得這筆交易令人不安,他捎來一雙新軍鞋,算是聊作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