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淪為左派陣營配票工具疑雲下,不少選民昨日向票站調查員說「不」。無論對方是來自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或左派機構,一律拒絕透露投了票給誰,個別機構的拒訪率較上屆飆升兩成。港大的票站調查也跟選舉結果出現嚴重落差,部份左派名單的陪跑分子在票站調查中竟然當選。學者指票站調查的學術意義不大,若無法杜絕淪為政黨配票工具,應該取消。 記者:黃偉駿 梁德倫
全港532個票站,共有六個機構獲選舉管理委員會批准昨日進行票站調查。其中三個左派機構獲批准在超過400個票站進行調查。根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昨晚10時半發佈的票站調查,部份左派的陪跑分子均「意外」當選,其中新界西民建聯名單竟佔了三個席位,連排第三位的梁志祥也有機會入選立法會,跟現實相距甚遠。
回應率今屆僅五成
聲稱沒有政黨背景的香港調查研究中心,昨日在港島區76個票站進行票站調查,負責人吳先生表示,今年拒訪率較上屆增加兩成,經泛民選前呼籲杯葛票站調查,不少選民寧枉毋縱,昨日拒絕所有票站調查訪問。本報在全港多個票站觀察,發現拒訪率甚高,荃灣一個票站的左派機構調查員透露,6小時內只成功訪問約70人;在港島區山頂一個票站,有香港調查研究中心的調查員承認,整個上午只訪問了10名選民。部份左派機構票站調查員採取半放棄態度,不是每一位從票站出來的選民也訪問。
有選民向調查員表示要「保密」及保障私隱,並坦言擔心會被政黨利用。公務員余先生與妻子昨日投票後,只接受港大民調的訪問,他說:「一定要揀學術機構,唔想幫政黨服務。」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指,昨日回應率約五成,若氣氛持續,考慮下屆不再進行。
中大亞太研究所副所長王家英表示,票站調查最大用途是盡早預測選舉結果,有助傳媒報道,但學術意義不大,因為票站調查最多只會問選民數條以至十多條問題,但選舉前後進行的電話調查與入戶調查,動輒要問選民數十條,以至150條問題,「咁樣先夠深入,去寫一篇學術論文,探討選民嘅選舉行為。」
王指受選前的政治爭議影響,很多選民已對票站調查的公信力產生懷疑,下屆若繼續保留票站調查,政府有需要監管有關機構如何使用投票數據,若證實是跟選舉有關,應該將有關開支納入選舉工程內,以免被人渾水摸魚。
學者指調查無意義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認為,票站調查只能夠反映不同時段的投票走勢,政治用途多於學術用途,在學術上「冇乜意思」。他說:「因為我哋可以喺選舉完結後,再做番調查。」民主動力召集人蔡耀昌批評,選管會一手將票站調查「廢武功」,「本來學術機構做嘅票站調查好有參考價值,問題係其他來歷不明嘅團體,收集選民投票意向用嚟做其他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