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年人突然面腫,未必是患上俗稱生痄腮的流行性腮腺炎,隨時是口水腺癌的先兆。有外科醫生稱,口水腺癌個案近年有上升趨勢,或與經常使用手提電話有關。香港大學全球率先研發割除癌細胞後的容貌重建手術,使用小腿皮瓣修補口腔內側,成功為近30名患者修補容貌。記者:白琳
港大外科學系教授韋霖表示,口水腺癌佔頭頸癌個案約3%,成因不明,與遺傳沒有明顯關係,有研究懷疑與手提電話使用率上升有關。此症主要侵襲40至50歲的中年人士,近年個案有上升趨勢,「以前我每年睇幾個症,𠵱家睇十幾個」。
「塊面開始歪 隻眼合唔埋」
口水腺包括腮腺及頜下腺等多個分泌口水的腺體,口水腺癌多是腮腺生長了癌細胞,患者初期面部腫痛,有些病人誤以為自己患上腮腺炎,但韋霖指出,腮腺炎患者以兒童為主,成人較罕見,「40幾歲塊面有嚿嘢,就唔係好嘢」。腮腺炎的紅腫位置比較柔軟,會在一至兩周消退;口水腺癌的腫脹位置則為硬塊,隨着時間脹大,不會消退,半年已可長逾直徑四厘米。
韋霖續指,半數患者的癌細胞會侵食面部神經,導致面癱,「塊面開始歪,隻眼合唔埋,流晒眼水」。病人必須接受割除腫瘤手術,再按病情接受化療,病發初期的治癒率高達83%。若不及早求醫,癌細胞可能擴散至頸部,甚至肺部,末期治癒率只有23%,「如果擴散到鎖骨以下,我把刀就追唔到」。
港大研發容貌重建手術
六成頭頸癌病人割除癌腫瘤後,須接受容貌及功能重建手術,當中口水腺癌、喉癌等患者或須修補口腔內膜。韋霖解釋,若口腔內側未能適當修補,口腔組織會萎縮導致半邊面扭曲。內地九十年代發現手腕皮瓣較薄,適合植入口腔內側,被醫學界沿用至今,但取出皮瓣的手腕處會留有疤痕,「同人握手見到條疤痕,病人唔鍾意」。香港大學三年前發現,小腿內側皮瓣的厚度也適宜用作修補手術,也方便病人隱藏疤痕,至今成功為本港近30名口頸癌康復者,用小腿皮瓣修補口腔。
頭頸重建手術經常採用身體其他部位填補傷口,若面部神經遭癌細胞侵食,可切出一小撮小腿神經填補,恢復七至八成面部活動能力;腳骨可用來修補下顎,小腸壁則修補咽喉。韋霖本月底將與多名國際頭頸癌腫瘤專家,舉辦首個全球巡迴頭頸醫學講座,走訪全球11個地區,分享上述醫學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