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設計「扁食」 - 李碧華

一起設計「扁食」 - 李碧華

中國古代原本沒有「餃子」,只有「餛飩」,是湯餅的一種。皮裹肉餡,又稱「角子」、「粉角」、「扁食」。源於三國時期。隋唐時做成偃月形,才稱「餃子」。
在台灣一般稱「扁食」,一來皮又薄又大張,肉餡小小扁扁的,煮好像一朵朵花。夜市小吃街和百貨公司地庫的美食廣場都吃到,很普遍。
──不過,今日有另一些「扁食」因應時勢出爐。當然以阿扁為主角,隨洗錢案日漸熾烈,謊言愈來愈多已到爆破階段,而牽涉此案的人不是昏倒、跌倒,便是自殺、發瘋、×街。日日追看電視,精采之至。
民間「扁食」也是商機,延長高潮別太快落幕,大家可發揮一下烹飪才華。近期大受歡迎有「炸扁針(珍)」:加入金針菇的肉餡炸餛飩。「油炸阿扁」:油炸亁煸四季豆。「人民在滴血」:酸菜炒豬血。「可憐的日子」:苦瓜蒸鰱魚。「大佛也難救阿扁」:佛手炒菜脯。「人民都來吃菜尾」:白菜加三鮮與鮮菇。
我也玩玩,設計菜單如下:「黑手洗錢」:黑色陳滷金錢𦟌。「阿珍又暈」:金針雲耳八珍湯。「幸妤發飆」:杏汁魚茸羮,加辣。「人頭博芋頭」:芋頭糖水。「致靚皇家飯」:至靚(粵音)黃薑飯。「扁葉對質」:A菜葉湯扁食,食碗面,反碗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