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儲872萬為兒籌謀忌高風險

20年儲872萬為兒籌謀忌高風險

梁先生在兩名兒子出生時,已分別為他們購買兒童儲蓄計劃,作將來留學之用,另自己亦有購買壽險保障家庭。理財專家指出,梁先生準備仍有不足處,應增加保障及重整投資組合,以達到保障家庭、送兩名兒子到海外升學及安享晚年三大目標。 記者:溫德發 攝影:程志遠

梁先生是家庭支柱,他說:「希望兩個仔將來可到外國升學,所以佢哋一出世,就喺保險公司買咗兒童儲蓄計劃,到佢哋16歲時,每人可攞返大約20萬。除此之外,退休時希望每月能有1.5萬元生活費,以目前手上約100萬元資產,不知能否達成目標?」
梁先生65歲時,即20年後,若要維持每月1.5萬元的家庭支出,按3%通脹率計算,到時每月支出就要2.7萬元。以壽命85歲計,應付20年退休生活,假設回報5%,退休時需545萬元。

個案

讀者:梁先生(45歲)
職業:貿易
家庭狀況:太太及兩個兒子(6歲及2歲)
收入:2萬元
儲蓄:月供1600元兒童儲蓄壽險
資產:1個尚有10年才供滿的自住單位(現值約130萬元),投資相連計劃100萬元,強積金約20萬元及現金10萬元
症狀:憂心兒子未來升學費用及夫婦退休生活
目標:希望能供兩個兒子到外國升學,65歲退休時每月有1.5萬元的生活費

目標1
投資相連計劃作升學

梁先生購買的是壽險儲蓄計劃,到兒子16歲時,預計只可拿到20萬元。若以年利率5%滾存至18歲,亦僅約22萬元,不足以應付外國升學的學費和生活費。假設到美國升學,每年學費及生活費需要20萬港元,費用及通脹每年增加5%,大仔18歲時,即12年後,就要有大概144萬元的升學基金,扣除22萬的教育儲蓄,尚欠122萬元。細仔18歲時,即16年後,就需要約175萬元教育經費,同樣地,扣減22萬元後仍需153萬元。
將現有100萬投資相連計劃中,撥出38.9萬元為大仔升學用,33.3萬元為細仔升學用。以10%年回報滾存,加上為兩名兒子準備的兒童儲蓄壽險,12年後(即大仔18歲到海外升學之時),足可支付升學費用144萬元,而再多4年後,即細仔18歲時,也有175萬元供海外留學之用。

100萬投資相連計劃使用分佈

大仔海外升學
建議金額:38.9萬元 目標年回報*:10厘
投資年期:12年 到期回報:122萬元

細仔海外升學
建議金額:33.3萬元 目標年回報*:10厘
投資年期:16年 到期回報:153萬元

65歲退休後使用
建議金額:27.8萬元 目標年回報*:10厘
投資年期:20年 到期回報:187萬元

註:*往績均能達到這目標

目標2
定期壽險增保障

梁先生買了一份終身人壽保險,但總保額只有100萬元,不足夠保障家人需要。以梁先生每月約1.8萬元的支出及23年(即細仔25歲時)計算,未計通脹因素,保額就需要加497萬元,扣減現有的保障,尚欠397萬元。
建議可再購買一份定期壽險,彌補保額不足,好處是以較少的保費,買到較大的保額,減低每月支出,市面上的定期壽險年繳保費,以梁生的年紀,約為8500元。

目標3
供完按揭供基金

65歲退休時要545萬元,扣減強積金的預計累積金額約287萬元,仍需258萬元。100萬元的基金,先減去兩名兒子升讀大學用了72.2萬元後,餘下27.8萬作退休用,以20年計,目標回報10%,預期回報有187萬元。因為梁先生現時樓宇按揭供款只餘下10年,即到55歲時便可省回每月6000元供款,建議投資中度風險的月供基金,以10%年回報為目標,累積至65歲時,金額可達123萬元,足以填補退休準備之尚欠金額。

梁先生投資回報

月供強積金
建議金額:0.2萬元 目標年回報:10厘 價值:152萬元

累積強積金
建議金額:20萬元 目標年回報:10厘 價值:135萬元

月供基金*
建議金額:0.6萬元 目標年回報:10厘 價值:123萬元

基金投資累積
建議金額:27.8萬元 目標年回報:10厘 價值:187萬元

註:*梁先生於55歲時開始供款
總回報 597萬元

專家分析
投資由新興市場擴至國際

認可財務策劃師林昶恆認為,梁先生手持的10萬元現金,除了應付定期人壽保費外,餘款可作為應急錢。現時持有的投資相連計劃(現值100萬元)不用供款,但取用需繳贖回費,投資項目分別為俄羅斯股票基金(50%)及新興東歐基金(50%),專家認為這個組合過於集中及進取,建議把50%資金轉換到一些中度風險的基金,如國際股票基金,以降低整體基金組合風險(圖2),目標年回報為10%。

◆俄羅斯股票基金
由於俄國生產並出口石油及其他商品,本土經濟表現優異,可望支撐當地股票。預計俄國股巿09年巿盈率僅8倍,長線可看高一線。

揀優質股及資源類

◆新興東歐基金
基金組合主要包括中歐及東歐上巿公司。土耳其政治危機雖困擾當地股巿,但區內經濟蓬勃,無礙其發展。

◆國際股票基金
主要投資全球股票及相關投資,首重挑選優質股,至於投資巿場及行業並非首要考因素。

不少父母都望子女能大學畢業。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