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茲珺╱台北報導】22年前從香港赴台唸書的鍾國偉,因為喜歡台灣的工作環境而留下來。他在台灣有2次購屋經驗,第1間樓因為急著出售而賠了12.5萬港元,因此換屋就沉穩許多,先上網蒐集區域行情,並鎖定步行5分鐘就可到地鐵站的洋樓,緊守預算大力殺價,將開價212.5萬港元砍價25萬港元後成交,3年後已經升到250萬港元,增值62.5萬港元。
鍾國偉就讀台灣政治大學,第1次購屋地點就在母校旁。政治大學位於台北市郊文山區,屬於大台北盆地的東南側,可經由公車、轉搭地鐵木柵線進入台北市中心,環境與地段類似香港港島中西區、香港大學薄扶林一帶。不過,鍾國偉當初買樓,並沒有考慮地段,而是以「經濟負擔」為優先考量。
首次買樓賠12.5萬
他回憶說:「當時1994年,才從大學畢業2~3年,沒存多少自備款,純粹厭倦租房子的生活,因此購買樓花,前2年工期可以慢慢付工程款。」而且以他當時的薪水,只能買604呎、1房1廳1衛的套房,總價約132.5萬港元,呎價約2182港元。
自住6年後,接連結婚、生子,老婆又懷了第2胎,眼看空間不夠,才決定以小換大。急著賣樓那年是2001年,台灣樓市不是很好,賠12.5萬港元;鍾國偉在這次失敗經驗中學到,買賣都要有耐心:「假如有足夠資金、撐個幾年,現在同樣區段的新洋樓,呎價已經漲到2800港元了。」
上網睇樓熟悉市況
籌措換屋自備款後,鍾國偉和老婆購買第2屋更謹慎,功課也做得很完整。預算同樣以2人薪水可負擔為原則,以總價187.5~200萬港元為上限,他們先上網搜尋符合預算、並有地鐵路線經過的的區域,包括內湖、東湖、木柵等,鍾國偉很讚賞台灣二手市場資訊的透明:「台灣幾大仲介公司都有網路看屋,先在網路上做功課篩選,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考量到家人需要公園、學區,最後看上位於地鐵木柵線麟光站旁、1067呎的二手洋樓,距離台北最熱鬧的東區、信義計劃區車程只要10分鐘,相當於香港鄰近銅鑼灣的天后區。不過,屋主之前買價是225萬港元,開價212.5萬港元求售,等於已經是賠錢出售,但鍾國偉夫婦理性分析當地市況與自己經濟狀況,認為還是超出預算,決定殺價25萬港元,換算呎價約1750港元,「屋主當時可能有急用吧,最後還是決定賣給我們。」
因為功課作得足、對價錢控制夠理性,因此買在低點,近幾年房價也跟著升值,粗估目前呎價約2333元。鍾國偉回顧自己的購屋經驗,分享心得:「以同樣預算在台灣可買的呎數大多了,跟香港比實在便宜,但仍要精打細算、並掌握升值波段,才有機會靠房產投資賺錢。」
台灣買樓經驗談:先查價議價才會篤定
台灣二手市場的買樓資訊算是滿透明的,很多資訊在網路上都可以找得到,包括開價、實用面積、屋齡等。我第2次買樓前有先做功課,在網路上看過很多物件、一一查價,所以在跟屋主議價時心情才會篤定。
此外,我們跟仲介講好,如果總價低於187.5萬港元的話,我們給仲介10%仲介費,但是如果高於187.5萬港元的話,就只有5%仲介費,可以促使仲介努力幫我們找適合的物件,這也是我們順利以187.5萬港元買到理想房屋的原因之一。
鍾國偉小檔案
年齡:41歲
職業:媒體總監
住台灣時間:約22年
目前居住地點:台北市大安區捷運麟光站
升值幅度:2005年以187.5萬港元購買屋齡15年洋樓,目前市值約250萬港元
購屋建議:視購屋目的而定,若要自住,建議挑選地鐵站周邊住宅,交通與生活機能都相當便捷
資料來源:鍾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