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創業誘因多,除了「工字不出頭」的觀念作祟,還有成立公司便捷,稅率低,而且秘撈風盛。
當年啓蒙我搞生意的,是幾位大膽秘撈的下屬,跟其中一位熟絡後(其實是飲大兩杯),他竟給我一枚名片,我目瞪口呆,原來是「行政總裁」!
回家後常把玩那名片,深感下屬還曉為前途打算,自己給公司服務五年,似乎太「安份守己」。後來知道原來那只是在商務中心掛單的「虱企」,偶有重要電話,同事還得躲到公司的後樓梯接聽,吃的全是「雞糊一番」。
近來港人關心「在職貧窮」,我卻認識不少「在職秘撈」。當然,如能突破樽頸──客似雲來、資金充裕──秘撈者多會辭工一博。
回想正式下海前,也曾在「兒童池」嬉水過,舔了些甜頭。首次跟分類小廣告的準客戶見面,竟相約在扒房,千多元埋單,稅前盈利才千多元,儘管笨實,卻開啓了營商經驗的第一扇窗,沒多久我便辭工搵銀。然而,自嘆並非「企業家材料」,見客前仍不時緊張至拉肚子,而且我這類初哥,常被「老雀」揭穿底牌。可幸,港商雖然如吳局長說「真的很奸」,卻總算「盜亦有道」,少賺點,當交入會費。
度我出商海的幾位秘撈大帝,今天都穿州過省賺人民幣。當年一個小決定,令我告別小農莊,撐枝竹竿出海去。一轉眼,明天便是公司十歲生日,明撈秘撈的日子,原來都是匆匆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