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白領麗人因少吃纖維及工作壓力大,容易有便秘煩惱,曾有OL被嚴重便秘困擾最少七年,平時排便量極少,每月通常只能正常排便一次,糞便積聚在大腸內,令腹部好像藏了「一嚿泥」,試過服食排毒丸也無效。有外科醫生表示,便秘或是大腸癌及瘜肉先兆,胡亂服用排毒丸或瀉藥,會將全身的水份「扯」入大腸,易因排出過量水份導致缺水。 記者:陳沛冰
外科專科醫生鄧耀聰表示,曾有一名工作繁忙的30歲OL,長期受便秘困擾,每月通常只有一次可排出正常糞便量,其餘日子排便量極少,她曾服食坊間多種排毒產品、瀉藥及中藥均無效,直至下定決心求診,接受腸鏡檢查時,才發現七、八年來因服食太多瀉藥,已令部份大腸神經受損,但她不願做手術切除受損腸臟。
困擾三成年輕白領
鄧耀聰表示,這名OL的便秘問題是由先天性大腸蠕動緩慢引發,加上工作繁忙、飲食不定時及少食纖維豐富的蔬菜,令便秘不斷惡化,她服藥後病情有好轉,現時每周可正常排便一次。
鄧耀聰估計,20歲至30歲的年輕白領中,有兩至三成人受到便秘困擾,即每周排便少於三次,或糞便亁硬、有排便困難,要用力幫助排便等。若然每周排便少於一次,屬於嚴重便秘,「好多時大腸積實糞便,令肚好脹,摸落去好似有嚿泥,肚皮會顯現手指印」。
或大腸癌瘜肉先兆
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飲食中缺少纖維等均是導致OL便秘的元凶,鄧耀聰表示女士便秘的比率較男士高,相信與部份男士諱疾忌醫有關,除了OL外,也有學生個案,最近有兩名中五生求診,他們平日甚少喝水,經常食快餐,又缺乏纖維,導致便秘,兼大便有血,因用力排便弄損肛門,造成肛裂。
鄧耀聰警告不少人誤以為便秘是小問題,其實排便不正常可以是大腸癌及瘜肉的先兆,故不應掉以輕心。他指出便秘輕微,只需改善飲食習慣,例如多吃西莓等有助通便的食物,大部份病人服食刺激大腸蠕動的藥物可改善病情,約一成人因大腸神經受損,不能蠕動,需做手術切除部份至整條大腸,市民長期借助排毒產品或瀉藥排便,會令大腸逐漸失去自行蠕動的能力,隨時失去正常排便功能。
無證據宿便釋毒素
【本報訊】聲稱可改善腸胃健康、解放體內宿便的排毒產品近年大受歡迎,很多女士更相信排出宿便可回復纖腰。不過,外科醫生表示,因不斷進食,腸臟不會一次過排出所有糞便,故腸臟一定會有宿便,但無醫學證據顯示積聚宿便會釋放毒素影響健康,故毋須特別排走。
洗腸易弄傷肛門
外科專科醫生鄧耀聰表示,所謂宿便是指未排走的半消化物,大腸內一定會有小量宿便存在,最重要是排便習慣正常,即每周多過三次,即使有宿便也不會令腸臟功能變差。
坊間有不少聲稱可解決便秘的洗腸療程,但鄧耀聰指出洗腸會在肛門插入喉管泵入大量水份,喉管容易弄傷肛門,若泵入的水份太多,會將全身水份引入大腸內,隨時因腸臟壓力太大而穿腸。他表示短期解決便秘的方法不外乎服食瀉藥,或用甘油條將積聚在肛門附近的糞便排出,患者始終要找出便秘源頭及接受治療,長遠才能令排便回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