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救市不救市? - 譚文傑

兩岸三地:救市不救市? - 譚文傑

近期股市一片哀鴻遍野,股民渴望政府救市的期待越來越強烈。事實上,政府救市與否,以及成效的評估,都應該歸因政府與市場兩方,在「領域上」存在着的不同邏輯背景。
前者政府是一個訂立、執行法律與管理「某個特定區域」的機構,後者市場則帶有「全球化」色彩,一旦資產價格隨資金進出的頻度增加而急劇波動,一些限制資金進出的規定,便立即成為政府救市的工具。

政府傾向入市干預

針對學理派要求尊重市場機制的呼籲,大多數的政府考慮到所需的代價或難以預測之後,仍會傾向選擇入市干預。因此,過去多頭雖有賴自由市場挹資之賜,空頭(沽空)也同樣會引起投資者撻伐過度自由的資本流動,如政府未能有相關的制衡出台,恐怕又會變成眾矢之的。
以美國而言,由於金融機構的倒閉可能對金融體系造成極大傷害,美國財政部正積極借用貨幣工具以提供市場流動性,全力阻擋系統性危機的發生。
不過,以中國而言,一方面由於資本體系尚未成熟,另方面全球亦存在系統性風險,中國官方先前雖表示,未來總體焦點將由通脹轉至成長,但當局過去救市的經驗也算豐富,筆者認為中國官方在未見市場真正觸底之前,任何揣測政府可能干預的舉措多只停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近期如若干媒體發表相關的救市文章,或許都僅是政府現階段期望市場信心自救的體現。

短期難獲掌聲

台灣方面,在景氣開始步入衰退後,馬英九政府雖不時推行新方案以提振景氣,但從主計處預估明年GDP的理論依據來看,政府的固定投資項目,卻因預算不再編列而呈現負成長,顯然後市政府救市的籌碼及成效有限,因此台灣明年GDP能否達5%的官方目標也備受質疑。
筆者認為,近期政府救市的行動應多着墨於長線結構性的調整,短期內資本市場確實難以立即給予掌聲;因此,在短線救市的成效仍不敵金融危機衝擊的時候,投資者於危機入市亦是一種真正的「危機」。
譚文傑
http://trade.fub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