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熱過去,金牌助選團走了,離立法會投票只剩下5天。選情仍然冷淡。市民真的對中國的奧運金牌,看得比自己切身利益攸關的立法會組成更熱切嗎?
也許選情冷淡的原因不完全是這樣。筆者上周寫了《立會選情冷淡,泛民形勢嚴峻》一文後,有讀者在本報意見網頁上寫了以下一段文字:「兩三年前,我也是民主黨的支持者。……眼見民主黨為市民所做的,都是為自己。作為民主的大黨,竟然連自己黨內都無民主。民主的意思,是否可以容納一切不同的聲音?但民主黨並不是這樣。成日要平反六四,他們是否沒有新的話題呢?是否國家的一個錯誤,就可以給你們一講再講這麼多年呢?國家給我們的東西這麼多,你們又有否真正想想?……我眼見的民主黨,已經是一個為反對而反對的黨派。政府有很多行政都不知所謂,控制油價,梁展文……親中的不出聲,民主的又借題發揮得太多。你叫我投誰的一票,反正不知,不如不投。」
這段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選情冷淡的原因,也反映了一些曾經支持民主的選民的無奈。但真是無奈到要放棄投票嗎?如果我們認識到手上的一票既是我們的政治權利也是作為公民的義務的話,又豈能輕易地因一些政治人物的表現未如理想就放棄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呢?
即使在民主政治行之有效的社會,政黨內部仍會有許多問題,有政治利益的傾軋,有人事糾紛,有窩裏鬥,有在利益爭奪上的霸道,也有涉及貪腐的醜聞。但所有這些,都不妨礙在法治基礎上民主的運行,和公民權利的貫徹。
筆者此前曾引述過18世紀美國作家FisherHmes(1758-1808)的話:「君主政體猶如一艘航行順利的商船,但有時會有一位胡搞的船長把船駛向礁石中而令船沉海底。共和政體猶如一排竹筏,順水漂流,從不下沉。但竹筏上的人,腳總是要濕的。」君主政體,換成現代版就是專權政治;共和政體,就是民主。參與民主政治的人,腳是要濕的,身上也會沾些污水。尤其在香港,泛民主派一直受到排擠和壓制,除了通過選舉謀求政治出路之外,不會在建制中獲分配到任何政治利益──各個委員會和所有委任公職都沒有他們的份,商界也吝於給他們捐款。政治資源與經濟資源缺乏之下,參選席位的內部爭逐也就難免了。
平反六四為甚麼一講再講這麼多年?因為它不但是意味着國家的一個錯誤,而且還關乎國家在政治上有沒有改進。如果六四平反了,那就意味國家在民主道路上有所邁進,也意味香港的民主會鬆綁。此外,這也是一種理念的堅持。每年都要求平反六四,可以看成是抓住國家的一個錯誤不放,也可以看作是為推動國家改正錯誤走向民主而作出的堅持,即使這堅持會讓自己付出政治代價。如果說,「國家給我們的東西那麼多」,那麼我們以甚麼來回報呢?應該不是歌功頌德,而是推動國家走向法治、自由、民主。
泛民主派雖被稱為反對派,但事實上,根據統計,在政府過去四年的動議法案中,獲泛民的支持率達92.75%。九成多的法案獲支持,豈能叫反對派?至於親中派和自由黨等議員,過去四年對政府動議法案,支持率達100%。換句話說,他們完全放棄了立法會議員監察政府行政的功能。
政府的行政,已越來越不像話了。花幾千萬公帑聘任的副局政助,形同虛設,控制油價,外傭稅的混亂,梁展文事件,真是不知所謂。最近刺桐樹倒塌壓死少女的事,康文署署長周達明的輕鬆推托的話語,更暴露了政府各部門只知卸責、毫無問責已形成了劣根性。這種情形的蔓延,都實實在在地顯示,我們必須選一些願意監督政府而不是100%支持政府的議員進立法會。目前,沒有甚麼事比這更逼切的了。
因此,每個選民都應該在9月7日投票,以此來顯示我們珍惜自己的政治權利,也顯示我們逼切要求加強對政府的監督。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