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奧巴馬在香港參選 - 盧峯

若果奧巴馬在香港參選 - 盧峯

要是贏得民主黨總統提名資格的是希拉莉,那民主黨的黨大會大概會提前兩天進行,並在八月二十六日確認希拉莉作為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因為這是在一九二零年的八月二十六日,美國通過憲法第十九修正案,讓婦女擁有投票權。拿這個日子為希拉莉「加冕」肯定充滿歷史意義,肯定可以進一步牽動民眾特別是頂住半邊天的婦女的情緒。
只是今次創造歷史的是奧巴馬。對他來說,八月二十八日才是好日子。四十五年前的這天,MartinLutherKing發出"Ihaveadream"的呼籲,高舉打破膚色、種族障礙的旗幟。四十五年後,奧巴馬打破了這個障礙,頓時令民主黨大會顯得別具意義。
是的,美國政治的確充滿這樣那樣的計算,的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令很多政治活動、競選活動變得刻意,變得像一場「騷」。但是,要燃點民眾的熱情,要在訊息爆炸的年代爭取「眼球」及注意力,當然該施展渾身解數令政治集會、選舉活動顯得意義非凡,顯得與歷史大事相連。對舊日如常到Wal-mart購物、到Donut店喝咖啡吃donut的美國人來說,還有甚麼比參與創造歷史或見證歷史更能燃起他們對政治的興趣呢?
香港在一星期後也將進行大規模選舉,但我們的選舉連一丁點氣氛也沒有,有的只是讓人悶出鳥來的宣傳品,有的只是鬥大聲、鬥惡形惡相的論壇,讓選民避之唯恐不及。這樣的情況當然跟參選的政黨及候選人不長進有關,但那個訂下種種不合理規例的選舉管理委員會更是罪魁禍首。試想想當傳媒每次提及某候選人時便要連帶把其他幾十人的名字唸一次時,即使像奧巴馬那樣的演說高手也不可能有聽眾,因為選民還要被迫聽甚麼柳玉成、蕭思江、林依麗……的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