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視關心:晶體移位 睇嘢矇查查

視視關心:晶體移位 睇嘢矇查查

去年才讀幼稚園的A小朋友,散光及近視不斷增加,小小年紀已有400至500度散光,其母親更形容「配極眼鏡都唔啱度數」,接受眼科檢查後才發現,小朋友原來患上馬凡氏綜合症(MarfanSyndrome),導致眼球內的晶體移位,影響視力。
位於虹膜後方的晶體,負責將物體影像對焦及反射到視網膜上,老化變得混濁時,便會形成白內障。至於馬凡氏綜合症屬於遺傳性眼疾,患者身體的締結組織先天較常人脆弱,令心臟血管、骨骼及眼睛等容易出現病變,例如部份患者會有深近視、晶體移位及視網膜剝落等現象,身材則傾向又高又瘦。

分先天後天兩種

先天性疾病導致的晶體移位,一般在孩童年代已被發現,但除了先天性的因素外,後天意外或撞擊也可導致晶體移位,常見是病人在撞車或頭部受大力撞擊後,眼球內的韌帶被扯鬆甚至脫垂,初時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既無出血,也沒有痛楚,因此即使病人曾接受腦外科或外科治療,也未必能夠發現深藏眼內的問題。
患者站立或坐着看東西時,晶體在地心吸力的影響下,如常「安坐原位」,所以視力沒有大問題,直至當患者躺下時,鬆脫的晶體便會「走位」,令視力無法聚焦而變得模糊不清。
治療晶體移位的方法有點像處理白內障,由於用來固定晶體的韌帶已鬆脫或斷裂,因此患者必須接受手術,把垂脫的晶體摘走,再放入人工晶體,然後用針線把晶體固定,因此難度比白內障手術為高。
市民若不幸遇上意外,就算沒有流血擦傷,事後也要留意有否出現頭暈及眼矇等症狀,若有不適應盡快找醫生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撰文:眼科專科醫生鄭澤鈞
隔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