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視節目看多了,他們的慣用語也了然,什麼「嗆聲」、「小撇步」、「走透透」、「水噹噹」、「霧煞煞」、「LKK」、「槓龜」、「轟趴」、「碎碎念」、「清涼秀」……還有,「你很龜毛耶!」形容膽小鬼,拖泥帶水,猶豫不決,還嘮嘮叨叨的。我討厭龜毛的人,但不明白出處。而且搜遍龜的上下裏外,都找不出一根毛,龜殼就更不可能。一度,我還誤會是「吹毛求疵」的演變:「吹龜求毛」呢。
台灣很多俗話源自閩南語,而「龜」和「毛」也不似優雅字詞,以為出於市井吧。
不。原來「龜毛」一詞,是佛家用以比喻「虛無」的。佛典中可見。
唐朝有名的詩僧寒山,寫過這樣的詩句:
「身着空花衣,足躡龜毛履,手把兔角弓,擬射無明鬼。」
看,「空花」做的衣服,即是根本沒有,龜無毛,該雙鞋子亦見不着。兔哪來的角?拿這把不切實際的弓,準備射向蹤影不明所以的魂魄──既然所有東西都不存在,便是虛無、虛幻、虛空。有些人竟被這些不存在之物,變成身上的枷鎖或負擔,何以扛上去?幾時放下來?「一寸龜毛重七斤」?矛盾!
難怪後來引申罵人優柔寡斷了。只消看透它的「重量」和「形態」,人才會輕快、自在、俐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