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市況下投資者可利用股票掛鈎票據(EquityLinkedInvestment,簡稱ELI)賺息兼低撈藍籌股。其實,只要了解產品結構,透過期權買賣自製ELI,回報更勝銀行,而且風險較低,更具投資彈性。 記者:李嘉麟
股票掛鈎票據涉及期權運用,投資者透過沽出股票期權,收期權金,達至高回報目的。簡單來說,行使價越高,接貨風險越大,回報亦越高。
零售ELI背後的期權運作,全部由銀行代勞,但世上豈有免費午餐,其投資成本已反映在回報上。若對期權運作有一定認識,自行沽出股票期權,賺取更高回報,風險控制操控在自己手上。
銀行收費削回報
《方法》
買賣股票期權須先開股票期權戶口,每張期權合約相當於一手正股,每次買賣要畀佣金及交易費,以鴻財網為例,每張股票期權合約佣金18元,交易所則按期權類別,每張收1元或3元交易費。
自製ELI可按願意接貨的價格,作為股票期權的行使價,沽出相關認沽期權,收期權金。沽出股票期權須付按金,要求因不同股份及行使價有異。
以沽出9月份中移動85元認沽期權為例,每張合約按金4000元。投資者預先將以行使價接貨所需金額存入戶口,可避免因正股下跌被斬倉。
自製與零售ELI比較
-回報-
自製ELI:較高 零售ELI:較低
-彈性-
自製ELI:高 零售ELI:低
-入場費-
自製ELI:數千至數萬元 零售ELI:一般10萬元
存入所需金額免斬倉
《優點》
一般零售ELI合約一旦落實,中途不能取消,投資者需持有至到期日,自己沽認沽期權,可於到期日前隨時平倉,投資彈性較高。
《風險》
與零售ELI一樣,投資者最大風險是要按行使價接股票實貨,若正股跌穿行使價,投資者要直接承受股價下跌虧損,所收期權金未必夠冚損失。
投資者須留意自製ELI的隱藏收費,如被行使認沽權收費及經紀佣金,當中包括每張合約2元的行使費、0.1%印花稅、0.005%交易費、0.005%聯交所收費及0.002%結算費,另交易商亦會收取交易佣金。
《回報》
將自製ELI與零售銀行ELI比較,假設8月27日做中移動ELI,當日沽出9月份85元中移動認沽期權,每股可收期權金1.26元,沽出3張(1500股)中移動認沽期權,可收1890元期權金,相當於年回報率16.09%。
自製ELI回報較恒生及星展中移動ELI更高,但行使價卻是三者之中最低,即投資風險相對較低。
假設中移動於到期日不幸跌至84元,自製ELI仍有390元利潤,至於恒生及星展ELI則分別要虧損10551元及1407元(表1)。
只適合專業散戶
股票期權是買賣雙方定立的合約,買方在到期日前有權以既定價格向賣方買入相關股票,沽出者向買方收期權金。
股票期權是透過交易所內自動電子交易系統買賣,以莊家制開出買賣價。買入期權要畀期權金,最大損失是所有期權金。期權行使權利在買方,沽出者要支付按金,贏有限輸無限,需注意風險。
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表示,投資這類衍生工具要量力而為,並有心理準備接股票實貨,即使是沽認沽期權,亦須預留以行使價買入股票所需金額。譚紹興認為,零售銀行ELI產品投資方法較簡單,對一般投資者較合適,至於期權買賣複雜,適合對衍生工具有較深認識的專業散戶。
留意流通量買賣差價
認可財務策劃師林昶恆指出,雖然投資者直接沽出股票認沽期權回報較高,但交易所可以買賣的期權僅限指數成份股,而又非所有股票均交投活躍,所以投資者要注意流通量、買賣差價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