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況味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生活況味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翻看舊雜誌──
《Talk》把訂閱費原銀奉還。那張支票仍在,銀碼太少了,沒有兌現,留作紀念。
《Talk》是九一一事件後眾多受影響綜合性雜誌之一,它一直嘗試走通俗與高品味並存路線,書介藝評可讀性甚高,專題報導亦具特色,很是好看,就是銷路欠佳。第一年推廣價,海外訂戶祇收十二美元一年,第二年收三十二元,還算便宜。九一一後沒法經營下去,被迫停刊。沒想到出版社把訂閱費寄回訂戶,肯承擔負責,令人佩服。最後一期封面人物是辛潘,不再反叛的性格演員,不能成為雜誌的賣點了。
倒是《紐約客》,在九一一後出了一期全黑封面版,頗具震撼效果,可惜看雜誌文章,疏離感愈來愈重,難有共鳴。在我去信停止訂閱後,仍寄來數期,並着繳費。勉為其難多訂一年,決定硬着心腸,不再續訂。雜誌寄來,一如到書店慣性買書,都是放在一旁,訂而不閱,買而不看,沒意思。
動人之作是《浮華世界》的「九月寡婦」專題報導。離紐約曼克頓二十五哩的小鎮Middletown(中間鎮)聚居了一群中產階級,既要遠離大城市的繁囂,又得到城市覓食,他們在中間鎮找到人間樂土,日出進城工作,日落返回小鎮享受寧靜生活的樂趣。九一一早上,五十名「精英」人間蒸發。活存下來的怎樣過餘下的日子,一年來,她們如何面對挫敗,傷痛。作者透過三名年輕寡婦的心路歷程,生活細節,具體呈現悲劇過後,活着的流過淚後,再展笑容。沒有傷感泛濫,沒有呼天搶地的場面,卻教人動容,平實而又深入的報導,更具感染力。
文字世界以外的圖片,捕捉剎那間的影像,該具震撼力,祇是九一一的影像來得太多,不同角度的照片,電視熒幕的影像,不斷重複,雖云一張感人硬照,要比一篇文章更能牽動人心,但一篇圖像沒法表達得來的好文章,仍是非看不可的。今年暑假,當我走進澳洲牛津路的Berkelouw書店看書,得悉他們仍有Konemann出版的《音樂影像》,便毫不猶豫訂購下來,該書店職員說Konemann沒法經營了,出版的書是賣一本少一本。《音樂影像》的音樂家各自精采,攝影師捕捉了他們演奏時的專注神韻,配上說明文字,很有份量的一本書。年前在新西蘭看過,卻嫌書重而沒買下來,如今可郵寄到香港,當然不會不買了。攝影冊有DuPre的專業圖文報導,算是擁有她的全套CD,幾部書:傳記以外的另類收藏。
──舊著作──
黃碧雲的《血卡門》,寫的仍是與情愛決裂的故事。最近看了DVD《對她有話兒》,西班牙的情調與《血卡門》貫徹一致,跳佛朗明哥的舞者與女鬥牛勇士可以是同一類人,剛烈,愛恨分明。文字在跳躍,故事一個緊接一個(其實是人物一個跟一個),說與具體情愛有關,卻又是抽象的表達。我嘗試用心去看,希望從中找出主線,卻失敗了。
看到的黃碧雲一貫「宣言式」的去說愛,說情慾,說悲傷,主角名字不再重要,我、你、他不重要。要是沒法體會那種決絕景況,可沒法進入她刻意經營的世界。《血卡門》結合了黃碧雲在西班牙學習跳佛朗明哥的經歷,展現出來的是糾纏的情慾。決裂,因為不能再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