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互聯網與無敵網民的無遠弗屆,令我面對小小螢幕,就可一口氣重溫了三十多集的《新紮師兄》。戲味節奏對白演出都是經得起時代考驗之選,除了當年的時裝之外,最教我驚覺廿四年時光痕跡的一環,是劇中人的工種。
穎芝為了脫離專制母親的無理管束,縱使預科畢業的成績不俗,亦不願再依賴家庭供書教學,決定一邊當白領,一邊考取會計資格,最後被邀請到大企業做公關主任,繼而晉升成為高層的私人助理,亦同時考獲專業資格。雯雯因為與Fit佬糾纏不清的關係,令預科考試成績差強人意,入大學無緣,家人本想送她往英國繼續學業,完成她成為醫生的理想,但是她為與愛人結婚,留港工作,亦準備同時考取專業資格。
那是一個只有兩間大學、沒有展翅毅進副學士卻仍然機會處處的年代。沒進大學的,仍然可以在私人企業找到一份在十年後已經起碼要大學本科畢業生才可申請的主任職位。那時預科畢業是考取專業資格的入場券,有望成為中層管理人。若然穎芝與雯雯當年結婚生子,現在她們的兒女過着怎樣的生活?典型的形態應該是:如今考取專業資格的最低消費是學士畢業再完成碩士課程再加數年實習,好運的話,拿着那份較香港工資中位數高出五百元的第一份薪水,還大學貸款給家用搭車食飯之後,過着與求學時期一樣甚或更差的生活。所不同的是,他們不能在中環金鐘尖沙嘴找到「頹」飯。
廿四年走來,香港的整體教育水平好像提高了,但生活質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