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單方面承認格魯吉亞境內兩自治州獨立,與西方國家的外交關係惡化,北韓威脅暫停去核化,令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加上颶風吹襲美國墨西哥灣的石油設施,對石油供應造成影響。另外,油組於9月初的會議,部份成員或提出以減產支持油價。但以上原因均未能推動油價再上升,上周油價只短暫抽升,其後從120美元一桶以上回落。其中原因,離不開對美國及全球經濟增長減慢的擔憂,歐洲及日本經濟於次季亦倒退,亞洲區增長放慢,將對油的需求造成摧毀影響,難以支持油價再度向上。
油價中長期仍見支持
根據國際能源組織8月份報告,預測美國身為全球最大消費國,今年原油需求將下滑3.1%、明年估計下降2.0%。但下滑部份將被中國成長抵銷,預期今、明兩年成長分別達5.6%與5.7%。筆者之所以認為油價仍未脫離中長期上升趨勢,是基於其得到基本供求支持。G7國家減慢對油的需求,由中國彌補,不過短期內全球的經濟前景蒙上陰霾,美元伺機扭轉弱勢,令油價升勢受壓,美國的滯脹風險已降低,令通脹上升預期被壓抑。
雖然美國7月份的消費物價按年升5.7%,反映通脹仍偏高,但7月份數據並未反映油價自7月中下調,帶動商品價格回落。事實上,市場已預期美國通脹水平將進一步紓緩,美國國債與通脹掛鈎證券市場反映通脹率預期回落至2.1%,與年初時2.6%相比,出現快速降溫迹象。
伯南克於上周表示,商品回落、美元回穩及經濟放緩均有助通脹降溫,他相信通脹已見頂並將逐步回落,反觀經濟仍受威脅,暗示短期內加息機會不大。歐盟最大經濟體系德國,其經濟於次季收縮0.5%,8月份的Ifo商業景氣指數,顯示企業信心處於3年以來的低位,歐元區央行可能將減息推前至年底。
亞洲地區或延後加息
至於亞洲地區,較依靠油的入口,加上食品價格上升,自去年底開始觸發通脹上升趨勢。雖通脹至今仍偏高,但農產品價格已調整,大部份央行自今年已收緊銀根,通脹情況將逐步獲得改善。本周馬來西亞央行或因擔憂經濟向下風險,而延後加息,新加坡金管局亦可能在經濟放緩下,調整貨幣政策。
綜觀成熟或新興市場,焦點均由通脹轉為經濟成長趨緩,貨幣政策重新着重對經濟輔助;商品價格回落,政府為保護消費者不受高糧食和燃料價格的衝擊,提供的補貼金額亦可削減,轉用於刺激經濟的本土投資項目。
總體來說,亞洲地區出口增長雖將放緩,但在政府及內需支持下,將保持較快增長,隨着通脹進一步紓緩,企業成本壓力減低,最壞的經營情況或許已過去。
富邦銀行(香港)
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潘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