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金牌又何妨 - 左丁山

沒有金牌又何妨 - 左丁山

奧運完畢,各方評論讚多彈少,張藝謀之開幕閉幕大場面相信震驚不少西方評論員,譬如寫過暢銷書TheWorldIsFlat(世界是平的)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ThomasFriedman便在專欄反省:「過去七年我哋(指美國)專注反恐,中國專注建設奧運。」呢位佛里曼先生嘅反省結果係美國必須為未來重建或者教兒女學習中國國語。美國不少著名記者、作家都係「自由派」(即社會思想左傾一類),訪問中國易受大場面所感動、震撼,過往老毛話事時期,呢類記者初訪中國後便大讚特讚中國樸素平等有理想,今日之佛里曼與佢嘅前輩無甚分別。
參加奧運,原始精神係旨在參加,不在乎勝利,今人則不同,對勝利極為重視,例如古巴跆拳道選手輸咗,竟然起飛腳踢裁判,遭罰終身停賽,另有挪威選手(還是瑞典選手?)得銅牌後,將銅牌怒擲於地。中國選手攞金牌最多,得金牌時冷面如張怡寧亦笑一笑,但我哋見過一啲中國攞銅牌嘅運動員係面黑黑嘅。

香港一塊牌都攞唔到,於是有一啲人評這評那,又乘機罵政府冇政策培育運動員。左丁山唔認為呢方面政府有乜唔妥呀?唔應該受罵。喺一個自由社會,運動員之成長,好受社會因素影響,唔係個個人都能夠或願意成為一級運動員,有資格爭金牌嘅,撇開天才型(如費比斯、保特)唔講,社會誘因及父母影響力最大。香港人選擇事業為重,學業為重,中學生體育活動到中四為止,會考要緊嘛,你叫政府點樣去管呀?中國慢慢富起來之後,上海北京啲中產嘅富家子弟有幾多肯自小進入體育訓練學院學跳水、乒乓、體操呀?中國金牌選手之出身背景,大家不妨研究吓。蘇聯分裂後,最強之俄羅斯走向自由化,體操選手嘅水平即刻下降,羅馬尼亞亦然,已經可以說明一二。美國嘅體操可與中國一爭,皆因美國女士好鍾意睇體操,加上有俄羅斯及東歐移民加入,在寬鬆環境下練習成材嘅。德國統一後,體育人性化,東德稱霸女子泳壇嘅形勢立即改觀!香港特區政府即使有錢,除咗建設一啲比較好嘅練習場地外(左丁山贊成在啓德興建運動場館及體育學院),其他就無謂搞嘞,以免浪費公帑,徒勞無功,香港人個人在奧運、亞運攞金牌,要靠天份特高之人,百幾年來,只有李麗珊和黃金寶兩個,何必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