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部署 三招抗通脹

退休部署 三招抗通脹

本港7月份消費物價指數達6.3%,創11年新高,通脹壓力加劇,加上環球投資氣氛不濟,均削弱退休儲蓄的購買力。在現市況下,退休計劃要作相應調整,令回報追上通脹。 記者:李嘉麟

能源及食品價格高企,未來通脹有機會進一步惡化。雖然通脹超過6%可能只是短期現象,但僱員須正視通脹對退休預算的影響。若以過去平均3%通脹率計,今日1萬元的生活水平,40年後每月所需為3.26萬元;假設平均每年通脹增至5%,屆時每月所需生活費將大幅增至7.04萬元。

本地通脹長期處於溫和水平,強積金投資者過去享有可觀的實質回報。德盛旗下RCM亞太區香港行政總裁康禮賢表示,石油與商品價格高企,令亞洲及環球通脹預期上升,為長線投資帶來更大挑戰。投資者的其中一個憂慮,是各地央行將會加息對抗通脹,令環球經濟進一步放緩。
香港大部份食品自內地進口,人民幣升值對價格構成嚴重影響,在聯繫滙率制度下,入口貨物價格上升,導致本地通脹惡化。中國現時處於發展中階段,結構性通脹問題可能持續一段時間,本港通脹在所難免。
通脹惡化會削弱退休儲蓄的購買力。事實上,各強積金組別中,貨幣市場、保證及債券基金過去7年平均回報皆不過3%,難以跑贏高通脹,當中只有股票基金組別平均回報逾6%,有能力跑贏通脹(表1)。

康禮賢

 

第一招:港股作核心投資

八九十年代,投資港股有效對抗通脹,這方法未來仍是對抗通脹有效方法,投資者大可部署港股作核心投資。康禮賢解釋,部份公司的盈利與內地經濟息息相關,這些企業的增長前景可為通脹提供有效對冲,以取代傳統香港企業於歷史上的抗通脹效應。
他續稱,自60年代後期起,恒生指數每年錄得13%年複合增長,足證以港股為核心配置足以跑贏通脹。雖然近月港股大幅調整,但強積金成立以來,港股基金平均每年回報仍達11%。

第二招:高收益債券基金

強積金礙於資產種類的限制,有能力跑贏通脹的基金選擇有限,要抗衡通脹,但不想冒太高風險,可從強積金以外投資着手。零售市場的美元高收益債券基金是債券基金一種,主要投資企業或政府的高收益債券,回報一般較強積金債券基金高,過去5年,基金組別平均錄得6.57%回報,足以抵銷通脹影響(表2)。
高收益債券基金受息口走勢影響,環球多國醞釀加息,有機會影響回報,該類基金年初至今平均錄得2.03%跌幅。

第三招:通脹掛鈎債券

通脹掛鈎債券基金主要投資歐美通脹掛鈎債券,通脹越高,利率回報越高,抵銷通脹影響。過去5年,歐元通脹掛鈎債券平均錄得9.47%回報,以今年首7個月計,回報亦達9.57%,去年回報更超過兩成(表3)。
非歐元通脹債券基金過去表現雖然不及前者,但由於以美元為單位,投資者毋須承受滙率兌換風險,該類基金去年升幅亦超過一成(表4)。

專家:投資回報最少6厘

萬利理財區域副總裁陸東全表示,以現時通脹計算,投資回報最少要有6%才能追到通脹,雖然近期中港股市顯著調整,但以3至5年投資期計,投資中港股票回報不難跑贏通脹。他指出,強積金資產類別選擇有限,只有股票基金回報有條件跑贏通脹,投資保證、保本、及債券基金長線蝕購買力。

買通脹掛鈎債券最實際

他建議,臨近退休僱員的投資組合,可考慮20%投資亞洲股票基金,高收益債券基金及抗通脹債券基金可各佔40%,追到通脹的同時,有機會爭取更佳回報。
晨星(亞洲)高級研究分析員甘欣庭指出,股票及高收益債券回報雖有機會跑贏通脹,但同樣有跑輸通脹的機會。純為對冲通脹而言,買通脹掛鈎債券基金較實際。該類基金跟通脹相關性最高,但他提醒,通脹掛鈎債券基金票面息會較傳統債券為低,低通脹下投資回報未必吸引。

陸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