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對付通脹的手段之一,竟然是:「格價」。
五百萬公帑,就此交給消委會,增聘人手,主要針對兩大超市與街市辦館的比較。消委會過去的角色,主要是揭發一般市民分辨不良產品,對同樣貨品作出消費者不知情的質素比較,及代受害者對不良商號出頭。
如今擴大成本與角色,兼演格價專家,並在網上每天上載。先不論超市價格不同產品價錢可以日日新鮮,鮮貨也如海鮮價浮動,上載昨天的報告,依循消委會的購物路線圖,可能精明反被精明誤。論格價,最精明就是消費者本身,糧食日用品佔開支比例較重的家庭,辦貨人不可能不算死草,多走幾家。不介意買貴了在超市一站過貪方便的,通脹對他們影響不大,那麼,格價,實質上並沒有大大幫到貧困階層省錢,最多只是省回他們貨比三家的時間。算吧,時間就是金錢。
可是這場通脹,不是因為內部消費能力高,貨幣流通量大引起,而是一個甚麼都要從外地輸入的環境導致,不靠內地補貼,物價怎能不隨美元起跌而調整?
很好奇曾特首在十月的施政報告有甚麼壓抑通脹的良藥。在全球經濟危機四伏之際,再派糖也怕沒本錢對抗大勢。內地招數是補貼補貼再補貼,油價電價煤價,用公帑來補貼國企私企,經濟活動失去該有的規律,不面對價格反映需求的現實,自有後遺症。而市場機制也只會暫時性得到調控,要升的遲早會升。只願港府會帶新意,有膽量檢討聯匯制度之興廢,而不是將之視如私生子,提都不敢提,那才是強政勵治的本色。檢討而已,大家都知道這會給大事纏身的中央添煩添亂,沒有人天真到明年就實行一籃子貨幣掛勾,但提出來,起碼有個想做事的效果。比起來,用政府之力格價抗通脹,真是小眉小目大政府。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