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嬰兒換片餵奶致勞損<br>媽媽手痛如電擊

替嬰兒換片餵奶致勞損
媽媽手痛如電擊

【本報訊】媽媽常會將照顧嬰兒放在第一位,容易因手部勞損引致「媽媽手」,患者手腕會出現電擊般劇痛,連開門及扭毛巾等簡單動作也有心無力。骨科醫生提醒媽媽們,不要看輕換尿片及餵奶等動作,因要經常將俗稱「虎口」的拇指與食指之間位置打開,易引致媽媽手,曾有需照顧兩名幼兒的媽媽,雙手也中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記者:梁瑞琼

骨科醫生高拔萃指出照顧嬰兒涉及不少重複動作,例如替嬰兒換尿片、洗澡及餵奶等工作,經常要將虎口位置打開,或扭曲手腕,造成局部肌腱與腱鞘滑膜反覆磨擦,加上用力不當或過度用力,便會造成媽媽手,餵哺母乳的女士在生產後首兩個月是患病的高危期,「餵奶或者掃風時都要打開虎口托住BB個頭同頸,每日可能做6至8次,加上其他家務,好容易有媽媽手。」

簡單紓緩動作可改善

由於患者手部無力,做扭毛巾、寫字、拿筷子等需要拇指用力的動作時,會遇到困難。
曾有一名30多歲病人,三年前懷孕約八個月時,左手腕發炎及腫痛,分娩後接受類固醇注射治療後病情改善,她去年底誕下第二胎,兩個多月後媽媽手復發,左手腕再次出現像電擊般痛楚,其後右手也出現痛楚,簡單如開門的動作也做不到,接受治療後手部活動已大為改善,但現時仍需接受物理治療控制病情。
媽媽手即狹窄性腱鞘炎,高拔萃指出,當不斷重複同一個動作或過度用力,便會令連接肌肉及骨的腱鞘磨擦增加,使鞘(筋膜)的潤滑功能下降,增加腱鞘發炎的風險,一旦肌腱發炎變厚,在筋膜內的滑動受阻,患者的手腕動作會突然變得不順暢及產生痛楚,引發狹窄性腱鞘炎。
患者初時會感到手腕腫脹及痛楚,再蔓延至前臂或拇指,出現針拮或蟻咬感覺,患者轉動手腕、反覆伸直及屈曲拇指時,甚至有「𠝹損」及電擊般痛楚,部份患者更感到筋腱像被砂紙磨擦。
患者日常可進行簡單的紓緩活動改善媽媽手,如多做拇指拉筋動作,減低虎口位置的勞損,約八成患者可以支架固定及冰敷等治療改善病情,手抱嬰兒時可將軟墊放在大腿與手肘之間借力,避免手部長時間凌空用力而受傷。

治療方法

第一級:只有輕微痛楚
*多休息,冰敷患處5至10分鐘,並進行拉筋運動
*避免經常重複同一手部動作或過度用力
*利用支架固定患處3至4周,避免繼續受傷

第二級:當第一級治療無效
*將類固醇類藥物注射入手腕的筋腱膜,改善發炎情況

第三級:接受第一及第二級治療後,痛楚及手部無力等症狀未見改善

*進行手術將筋腱放鬆
資料來源:高拔萃

特稿
兒子騎膊馬 爸爸傷手腕

經常陪伴子女玩耍的好爸爸小心患上「爸爸手」,尤其若子女愛騎膊馬,常把三四十磅孩子舉過膊,容易令手腕疼痛。
現年40多歲的林先生,長子今年三歲半,幼女則出生不久。常與近40磅的兒子玩騎膊馬,曾有一次把兒子舉高過膊時,因用錯力而手腕隱隱作痛,求診發現患上與媽媽手同一致病原因的爸爸手。
不少父親自恃身體強壯,即使年幼子女體重增加,仍會長時間手抱,或騎膊馬,手腕用力過猛很容易受傷。

接受冰敷拉筋治療

林先生在長時間抱兒子後,一次給兒子騎膊馬後即中招,求診後需接受物理治療、冰敷及拉筋等。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