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拍攝時間與颱風路線脗合 鸚鵡風眼照成教材

天文台:拍攝時間與颱風路線脗合 鸚鵡風眼照成教材

【本報訊】上周五颱風鸚鵡橫掃本港,攝影發燒友李浩民為求拍得一幀好照片,花了3小時由西環追蹤到西貢,終於拍下相信是鸚鵡的風眼奇景。天文台承認照片的拍攝時間和地點都脗合鸚鵡移動路線,打算將照片列入下周公佈的熱帶氣旋報告中,供市民參考及作教育用途,成為本港首張在官方刊物刊出的民間風眼照片。 記者:黃偉駿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梁榮武表示,仍未能百分百確定照片中的是鸚鵡風眼,但拍攝時間與地點均跟鸚鵡移動路線脗合,所以正考慮在下周公佈的熱帶氣旋報告中加入照片作參考用途。他說過往很少風眼途經香港,被拍下照片更少之又少,「好似03年颱風杜鵑襲港,仲要係雙風眼,但好多攝影發燒友都影唔到相,失望而回」。
梁說當日風眼微弱,不易用肉眼察覺,加上照片所見的晴空區四周雲層沒有下雨,所以天文台也未能「一鎚定音」確認是風眼,「香港唔同外國,可以方圓幾十里都冇遮冇擋咁易睇到風眼」,但仍具參考價值,「張相好罕見,我哋多數係睇衞星雲圖,冇人手分出去追蹤風眼影相做記錄」。

風眼由大變小,最後隨烏雲往西北方吹去,整個過程只有10多分鐘。 讀者李浩民提供圖片

九號風球過後,西貢碼頭一片平靜。 資料圖片

西貢晴空越縮越細

32歲的攝影發燒友李浩民,對於作品獲天文台垂青深感意外,「冇諗過,我對天文認識唔多,影到真係因緣際會」。他稱當日下午2時跟友人駕車出發,由西環追蹤到尖沙嘴,輾轉抵達西貢,終於在下午5時遇上風眼,「當時突然見到個天有陽光,無風無雨,四圍都係蜻蜓……啲雲慢慢聚埋一齊,將個晴空區越縮越細」,最後風眼隨烏雲往西北方向漸漸遠去,風眼由出現至消失歷時約10多分鐘。另一本天氣學術雜誌《香港天氣常識及觀測》也向他要求刊登照片。他說市民想瀏覽風眼照可上網 http://hk.myblog.yahoo.com/almonli。
不過,有追風族對李浩民拍得的風眼照存疑。香港天氣資訊中心負責人黃永恒認為,「話係風眼有啲武斷,個風眼覆蓋成個九龍半島,直徑起碼有5公里以上,點會好似張相咁細」。他說在颱風中心內,有較大機會看到四圍是厚厚烏雲的晴空區,看到風眼機會很微。

話你知
成熟颱風共分三個區域

天文台資料透露,成熟的颱風分為三個區域,即風眼、眼壁及螺旋雨帶。風眼是颱風中心一個圓形的區域,直徑可小至10公里以下,亦可大至200公里,一般約為30至60公里。

氣壓低 溫度高

風眼內風勢和雨勢輕微或甚至沒有下雨,有時可看見藍天或星星。風眼內是整個颱風內氣壓最低而溫度最高的地方。風眼受眼壁包圍,眼壁是圓環形的厚雲,風眼內是下沉的空氣,而眼壁內有很強的對流(即上升氣流)。眼壁是整個颱風內風力最強的地方,有很強的降雨。風眼和眼壁以外的其他對流是一條條窄長的雨帶,雨帶有如螺旋一樣捲進颱風的中心,所以叫螺旋雨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