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據病人體質病情處方<br>做運動治療輕微慢性病

醫生據病人體質病情處方
做運動治療輕微慢性病

【本報訊】不少人對運動的態度也是看而不做,尤其長期病患擔心影響病情,多數絕迹於運動場。其實合適的運動具有治療功效,有家庭醫生稱,適量運動可令高血壓患者的血壓下降5至8mmHg(毫米水銀柱),慢性病較輕微患者,隨時可以運動代替藥物治療,但血壓太高或太低時則不宜運動。 記者:梁瑞琼

家庭專科醫生羅頌敏指出,高血壓、膝關節炎及糖尿病等長期病患者,也可透過恒常運動改善病情及體能,以高血壓患者為例,適當運動可直接紓緩病情。
外國近年不少研究發現,適量的運動可將血壓下降5至8mmHg,患者可由一些輕度的帶氧運動開始,例如快步行及緩步跑等,但當血壓的上壓高於200,下壓高於115,患者需暫停運動。

可紓緩關節僵硬

羅頌敏指膝關節病人若增加雙腳四頭肌的強度20至20%,可減低關節受傷的風險達20至25%。一般伸展、鍛煉肌力及中等強度帶氧運動,例如游泳及單車等,皆可增加關節的靈活度,並紓緩關節僵硬。
不少糖尿病患者也用盡方法降低血糖,她指一項國際研究發現患有糖尿病約10年,兼有糖尿上眼等併發症的患者,每星期三天進行約30分鐘踏單車等運動,持續半年便有助減低糖化血紅素約0.7至1%。她表示,隨着血糖下降,患者或可減少服藥份量,病情輕微患者更可避免用藥,但當血糖超過16.5mmol/L(毫摩爾/升)或低於4.5便不宜運動。
近年流行的「運動處方」與一般常見的藥物處方類似,是由醫生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及病情,給予適當的運動指示,運動處方是指引病人進行體能活動的書面健康建議,根據病歷、身體狀況、年齡及個人需要等度身訂做,處方會列明運動的模式、強度、所需時間、次數及進度等資料。
當病人適應做運動後可慢慢增加強度及次數,但羅頌敏提醒患者不宜自行設定運動模式,病情嚴重者更要先諮詢醫生意見,了解個人狀況後,才進行合適的運動。此外,需接受胰島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應避免將藥物注射到進行運動的部位,做運動時若感到身體痛楚或不適,便應立即停止。

慢性病患者運動建議

疾病:高血壓
運動目的:降低血壓
建議活動:帶氧運動:例如快步行及緩步跑等,再輔以鍛煉肌力運動

疾病:糖尿病
運動目的:改善新陳代謝及控制體重
建議活動:血糖及血壓穩定,可參與各種運動,由對體能要求較低的輕度運動開始,但糖尿腳患者未必適合跑步

疾病:退化性關節炎
運動目的:預防肌肉萎縮
建議活動:游泳、踏單車

運動目的:紓緩痛楚
建議活動:溫和的體操運動

運動目的:改善日常活動能力
建議活動:步行及水中運動等低撞擊力負重運動

資料來源:衞生署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