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br>扎根無處 樹木不堪風吹

特稿
扎根無處 樹木不堪風吹

政府每年花近千萬元在市區植樹,但市區危樹處處,多株樹木在上周五颱風鸚鵡襲港期間被吹至倒塌。有樹木專家指,政府植樹時預留太少地方給樹根生長,加上市區泥土結實,令樹木無法穩健扎根。
颱風過後,多名市民向本報表示,全港多處發現樹木倒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共收到122宗塌樹報告。其中旺角奧海城行人路10多棵樹被吹至連根拔起;油麻地渡船街與將軍澳英明苑也分別發現塌樹。記者本周初到奧海城與渡船街視察,發現一些5、6米高的樹木被吹得東歪西倒,泥膽也從地底被扯出來,部份樹木上半截已被鋸斷,部份未有人清理。

沿用數百年前植樹法

香港大學地理系講座教授詹志勇表示,市區樹木之所以不堪一吹,是因為政府墨守成規,仍採用數百年前的舊法植樹,「挖個洞然後種樹嘅方法已經好幾百年,𠵱家歐洲採用土壤走廊(soilcorridor)方法,喺地面挖出一條走廊植樹,等啲樹根有足夠生長空間。」
他說政府植樹時預留給樹木泥膽的空間太少,「泥膽細,唔夠畀樹根去抓緊泥土,棵樹自然企唔穩。」雖然康文署回應指有預留1米長、1米闊、1米深的樹穴放置泥膽,但詹教授指,市區的泥土一般較結實,因為要保護地底的電線管道,「啲泥咁實,樹根冇辦法擴展。」
詹教授又質疑,政府現時沒有專責部門照顧塌樹,「成日鋸咗就算,其實有啲塌樹拉直就可以救得番。」
負責制訂市區綠化總綱圖的發展局表示,市區樹木由不同部門負責,視乎地點而定。負責奧海城行人路植樹的康文署稱,上址今次被颱風吹倒的樹木的樹穴合乎規格,會盡快安排穩固或補種工作。
本報記者

奧海城行人路的樹木泥膽太小,令樹根無法抓緊泥土生長,樹木易被吹倒。讀者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