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香港藝術中心放映幾部AgnesVarda的短片,是第四屆InDPanda國際短片節其中一個節目。法國新浪潮導演級人馬陽盛陰衰,威風凜凜喊「開麥拉」的女子寥寥可數,寫而優則導的瑪嘉烈特杜哈絲不入那個圈子,與舊世界眉來眼去的NinaCompaneez當然也不算數,萬綠叢中的而且確一點紅。
她的名字以往我們習慣譯作愛麗絲華妲或者艾麗絲華妲,這次節目表出現刺眼的「安妮華達」,大概是好跟唔跟,跟了剛剛過去的「法國五月」啼笑皆非的譯法。我在這裏阿支阿佐,甚至不是食古不化倚老賣老,強迫周身潮氣的新人類違背意願尊重歷史,而是希望本來有牙尖嘴利聲譽的港胞,不要放棄得來不易的美名,一個二個淪為口齒不清的爛泥。你不會不知道,「安妮」一向是Anne的定譯,怎麼可以如此混淆視聽,硬把馮京當馬涼?Agnes的發音套進粵語,比較接近「阿涅絲」,完全和坐上寶座一千日就人頭落地的皇后沒有半點關係。含含糊糊亂譯一通,遺害可以無窮,譬如買嘢精頻頻上法蘭西B嫂的店鋪打躉,如果有一天事頭婆突然顯靈,你挨上前嬌滴滴叫一聲「安妮」,恐怕她會命令手下認住你個樣,從今以後不再做你的生意,斟茶認錯都冇用。
華妲這個專輯叫《給巴黎的情書》,共有六部作品,由最早的五八年到最近的零三年,大致囊括了她整個電影事業。身體力行「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宗旨的導演不多,長短皆宜的更少,她還遊走於劇情與紀錄之間,永恆地徘徊在主流門外,名副其實空谷幽蘭。未曾見識過她厲害的觀眾,千萬不要走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