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籠包 - 李純恩

小籠包 - 李純恩

朋友到上海,特地去城隍廟的「南翔饅頭店」吃小籠包,吃後大感失望。
小籠包上海人叫小籠饅頭,始創於清朝同治年間,那時候嘉定縣(今屬上海)南翔鎮上有一家叫「日華軒」的糕糰點,推廣生意,創出了這種袖珍包子。
南翔小籠包子的製作是皮薄餡靚,一両麵粉搓十張包子皮,肉餡中加了肉皮凍,蒸熟之後便湯汁充沛。據說當時為了控制質量,包子出籠要抽查,戳破表皮,湯汁要流滿一個小碟才算合格,否則不賣。
又有一說,便是南翔小籠包蒸熟之後,從高處墜於地上而不破,戳穿之後依然一包鮮汁。這就是說包皮做得韌性十足。
七年前到上海,一位世叔說帶我去吃全上海最好的小籠饅頭。馬上出發,開車到南翔鎮的名園「古猗園」。「古猗園」的南翔小籠包非常著名,但世叔說在園外有一家,才真正好吃。
結果,很失望。
失望是因為今天已經有太多食店做的小籠包做得更加精采,真正皮薄餡靚汁滿。相比之下,南翔小籠包的皮子就厚了許多,皮一厚,餡汁自然也不那麼充沛。一隻包子,便稀鬆平常了。就像我那位專門去上海城隍廟「南翔饅頭店」吃小籠包的朋友,其實他在香港,也已經吃過許多上品,慕名北上,滿懷期望,結果便失望了。
人的嘴巴是越吃越刁的。
南翔小籠包被人稱為神品的年代,中國人的嘴巴還沒有那麼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