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兩房效應持續燃燒 - 譚文傑

兩岸三地:兩房效應持續燃燒 - 譚文傑

兩房財務受美國房地產拖累而亮起紅燈,股價也在信貸評機構調降優先股評級後應聲重挫。究竟兩房事件是揭開連串風暴的起始,還是會因政府插手而跌後反彈,仍是市場爭論點。
據觀察,兩房作為美國政府提供房屋資金的主要機構,發行的債券早已被各信貸評級機構視為與公債同一等級,美國政府勢將兩房信貸評級,視作美國主權評級的先行指標,預期財政部與聯儲局仍會持續以行政手段,支持兩房債券的付息能力,以助支撐風雨飄搖的華爾街。

人行或為債券減值

美國以外的市場反因金融工具乏善足陳,投資組合多與房地產關係不大,加上投資如兩房債券等,在銀行資產組合多被歸為「持有到期」(holdtomaturity),亦即除發行者的撇賬風險,其市值變動將不影響損益或淨值。
短期內,預期滿手現金的亞洲金融業持有大量兩房發行或擔保的票據,其本金或利息損失可能性較低。市場留意的是,相對於香港及台灣,人民銀行持有兩房債券部份佔外滙存底的比率偏高,恐怕未來需面臨相關的減值風險。
然而,兩房危機不應被視為單一事件,宏觀的含意是,隨着以美元為基礎的貨幣體系正在崩解,所有槓桿化手段正回復原形,部份歐美金融機構更成為亞洲銀行業者有興趣的收購對象,上周五便傳出南韓銀行正評估收購雷曼兄弟。

美元貨幣體系正崩解

筆者雖不認為滿手現金的亞洲銀行,會在此時積極出價收購,然而,以港中台三地銀行業來看,不論挾帶的是高資金自由度(香港)、高經濟成長率(中國),或是結構性的調整在即(台灣),對自詡為有技術的外資而言,三地銀行業者未來都是外資有興趣洽談的對象。筆者預期,在美國金融業者蹣跚復蘇的同時,兩岸三地未來M&A的角色將逐漸由賣方轉為買方,議價能力亦在不斷增強中。
譚文傑
網誌: http://trade.fub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