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華妲,這個因為同音之誼而掛上熊貓招牌的InDPanda國際短片節,還會放映另一位法國新浪潮健將伊力盧馬的作品。乍見他的名字,我還以為主辦者比威武的東南亞「節霸」更神通廣大,請到老先生尚未曝光的短片作全球首映──聽聞年事已高的他這幾年密食當三番,手上已經完成的短篇共有七部,只等擇個良辰吉日慰勞不耐煩的粉絲。當然是一場誤會,香港觀眾得到的原來不過是四部少作,包括「道德故事」系列最早的《麵包店的女孩》和《蘇珊的愛情經歷》,另加《巴黎的似水年華》和《莎樂和她的牛排》。
愛混在青春少艾群中搞男女關係的盧馬,未曾學行就懂得打情罵俏,而且非砌出不等邊三角形不歡,不信請看看這個節目的示範。盤古初開的《莎樂和她的牛排》拍於五一年,連聲帶也沒有,結果事後由老友記高達拍膊頭配音,聲演企圖左擁右抱的情場初哥。人生自助餐剛剛擺上桌,面對琳琅滿目的選擇難免三心兩意,《麵包店的女孩》和《蘇珊的愛情經歷》把青少年的輕狂寫得入木三分,也為作者最拿手的內心拉鋸戰譜出了五音齊全的基調。前者的男主角是BarbetSchroeder,當年屢屢擔任這批新秀的製片,後來也當導演,幕前演出大概為了節省開支,反正不稀罕大明星,與角色咁高咁大的新面孔更具說服力。事實這也是新浪潮令人驚艷的原因之一,《四百擊》的尚皮爾里奧,《斷了氣》的尚保羅貝蒙多,滙聚成一股反建制力量。淺嘗即止的Schroeder雖然沒有成為萬人迷,飾演無膽入情關的窩囊鬼倒很討人喜歡,難怪賣麵包的少女神魂顛倒,無辜當了攝時間的陳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