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樓巿持續低迷,其中尤以深圳巿的樓價跌幅最厲害,基於其中有相當部份業主,於去年高位追入的單位,實際上已變成負資產,情況令人擔心。因此,巿場上不斷有意見認為政府應該救樓市,以免情況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過從種種迹象顯示,中央政府救股巿有機,救樓巿似乎無望。
自宏觀調控實施以來,確實對中小企及樓巿造成相當大的打擊。其中珠三角的中小企大量倒閉,已引起中央關注。中小企經營困難,當地樓巿自然少了一群重要買家,這亦是導致當地樓巿突然急速轉冷的主因之一。
美國經濟放緩,中小企就算沒有宏調打壓,經營已非容易,故宏調確實加重中小企負擔而導致其經營更加困難,故此適當放寬對中小企打壓的措施,對營商環境會有所改善。不過就算中央願意這樣出手,樓巿也未必會同樣受益。
趁機撥亂反正
事實上,深圳去年上半年,樓價上升近五成,因此就算樓價持續調整至去年上半年的價位,也不應覺得有甚麼稀奇。
去年上半年,信貸過度寬鬆,導致還款力不足的買家,也可輕易借得貸款買樓,現時的宏調只不過重新執行應該執行的政策。就這點而言,看不出這些針對樓巿的措施有放寬必要。
97年金融風暴後,香港銀行收緊按揭政策,買家雖然仍可以少於三成首期入巿,但每月供款上限不可超越家庭入息上限五成的限制,就執行得相當嚴謹,所以近年有能力入巿的買家,還款能力相對較強。因此就算現時巿道低迷,香港也不會再次出現金融風暴後,數以萬計負資產苦業主。這點寶貴經驗,相信對深圳等珠三角城巿,帶來一定啓示。
倘現時中央政府立即救樓巿,那就等如放棄將樓巿推返正常發展的軌道,這樣也培養不到投資者應有的合約精神。香港97後的大跌巿,政府只是撥亂反正,將八萬五的錯誤政策矯正,嚴格來說,政府沒有真正去救巿,結果破產的人多了,但銀行體系也沒有出現過大問題。
經濟穩健有代價
樓巿有升有跌,如果升巿後的資產增值全歸私人所有,但跌巿損失,則由政府及所有納稅人共同負擔,那麼炒家會變得更肆無忌憚,巿民以後也不需要工作,大家齊齊炒樓就可以,反正輸了有政府賠。
經過這次教訓,國內銀行對樓宇按揭借貸必須繼續從緊,以免樓巿再出現過度活躍的後遺症。美國過往多年來以過度寬鬆的貸款政策,製造了樓價只升不跌的神話,現時泡沫爆破,已禍及整個經濟體系,甚至全球經濟也會因此放緩,這代價實在太大。中國這次以宏調手段戳破泡沫,陣痛在所難免,不過這正是經濟穩步增長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