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港很多中英文媒體,都鬧哄哄的在說,中國怎樣在金牌榜上擊敗了美國,取代了美國的霸主地位等等。其實,筆者從來就不覺得美國在奧運金牌的數字上是個甚麼樣的盟主。
十三億人口中精挑細選
共產黨主政下的蘇聯從一九五二年開始參加奧運會,到最後一次以「前蘇聯國家」的名義參加一九九二年的巴塞隆拿奧運會為止的四十年裏,美國只能夠在兩屆的奧運中在金牌數字上超越蘇聯(一九五二年的赫爾辛基和一九六八年的墨西哥城)。所以,所謂美國雄霸奧運會金牌榜,只不過是最近的三屆奧運而已(一九九六年的阿特蘭大,二○○○年的悉尼,和二○○四年的雅典)。
筆者很早就已經預計到中國會有這樣的一天。北京舉辦奧運會,只是把這個日子推前而已,跟甚麼主場之利其實拉不上太大關係。我甚至可以預言,中國在二○一二年的倫敦奧運會,也一樣會在金牌榜的首位。假如中國的現狀不變,甚至在以後的奧運會裏,中國都會成為真正的金牌霸主。
為甚麼?
(一)十三億的人口資源:再沒有那一個國家好像中國一樣,可以從十三億的人口裏,搜羅挑選在不同運動項目中的天才和精英。要高的有姚明、趙蕊蕊;要嬌小玲瓏,身體柔軟的,有何可欣、江鈺源;要有爆炸力的,眼光精準的,力大如牛的,各種各樣的人才,都總有可能在十三億的人口裏找到幾個甚至幾十個。
(二)國家的計劃安排:西方國家可能設立一個政府部門,專門負責國內的體育事務,但這些部門的職能,就往往限於統籌而已。中國卻有「國家體育總局」,一方面負責確保有優勢的體育項目得到「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積極發掘有發展潛力的新專案,然後尋找人才,再制訂培訓計劃。過去幾年之間,我們不難看見,中國在幾項新興的奧運專案,好像沙灘排球、韻律泳和跆拳道等,都有越來越出色的表現。當進入好像奧運會這樣的重要賽事的時候,體育總局又會統籌安排參賽戰略和運動員的人手分佈,以提高或者是確保在一些項目中的奪金機會。在這次奧運會中反覆提到的「雙保險」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了。
國家經費培養運動人才
(三)從小開始的密集封閉式訓練:眾所周知,中國培養運動員,是從年紀很小就開始的了。跳水的運動員很多在六至七歲已經離開家人到體育學校接受培訓,練體操的可能要更小一點,在五至六歲已經開始。我相信,在當今世上,在中國以外,除了古巴和北韓,也再沒有幾個國家會在這麼小的年紀就開始這種封閉式的訓練的了。以前的蘇聯和東歐共產國家肯定有,但共產解體後的俄羅斯和東歐國家,我相信就算是有,在規模上也不會如中國的強大了。中國的運動員,實際上是比其他國家裏的「同行」,早了三至五年開始接受嚴格培訓,甚至早了五至十年成為全職運動員了。
(四)國家經費支持:西方國家運動員都往往要依靠商業機構的贊助,商業機構、品牌當然都是從公司的利益作為出發點。還在培訓和啓蒙階段的小運動員,要拿到資助就不容易了,資助的數目也不可能會很可觀。但中國現在是用國家的經費去培養運動人才,每年的費用數以億計。有着這個強大的後盾,在栽培運動員上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
所以,中國肯定會是金牌大國。
梓康
香港出生現居北京的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