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寫食經的名家,大部份我都認識,其中老行尊唯靈,還可以說是在遠古年代,我做編輯之時發掘出來的新秀,此君好吃又能講出一大堆洋洋灑灑大道理,我譏他「光說不練」好像北京的烤鴨……獨仗一張嘴,且動之以MONTECRISTO雪茄,約他寫稿,一篇一盒,當年賣三百多元,如今升值三十倍都不止。成了大家之後,偶而他那有影皆雙的老婆大人不在場時,他會恭恭敬敬叫我一聲師傅,還隆重其事的補上一鞠躬,以示不忘本。
相信每個編輯最欣慰的還是慧眼識英雄,能眾裡尋他於人皆不知時,同一時期還有少年林振強,在他人生最後階段那篇稿曾提到了我,說是香港第一個起用他文稿的正是在下我,他還對至今緣慳一面表示遺憾,當然不該老提當年勇,就此表過。
有一個食家,她出道,我已退休,但我很愛她那別樹一格自成一派的閨秀食經,人淡如菊的她,有時似小女兒的撒嬌呢喃,有時又精博細緻講究到令人嘆為觀止,自有其淡的真味遠的意境,彷彿從人間煙火中自我營造出一個個小小的桃花源,似冬夜紅泥小火爐飄出的橘香,又似夏日炎炎中一抹薄荷清涼,非常清新非常美,令人悠然神往,她是有食緣的黃雙如,我也遺憾至今仍未有緣得見。
最近出版的那本雙如談食,已是她第七本的食經了,還未看內容,一眼觸及封面照片,心頭突地一驚,怎的恁是像一個人,眉目神情都像,那民國女子的韻味,那如傾城之戀中白流蘇最擅長的低頭,都像極了一個人,已呼之欲出了,我不開估,你自己去猜。
這本另類的食經,鋪出了一道道別出心裁的美食,精緻的飲食文化從春夏秋冬不同季節中顯露,流年暗中偷換,歲月因各種美食而變得更多姿彩,更多顏色,更令人忍不住要用吃來記憶走過的日子。
她對食物的深情,以獨有的慎密心思去配搭包裝,甚至不惜工本的去力求創新,力求完美,看看這些食材:粉紅鹽、有機糖、白胡椒、黑芝麻、紅豆蓉、白松露、黃木耳……她寫的食經:道出了她的生活圈子,道出對青春歲月的緬懷,道出對舊時風物的嚮往,道出對友情親情的牽掛,她用特別的愛心與烹調功夫去取悅在特別的日子,某一個特別的人,那趣味是唐詩宋詞的陶冶,是莎士比亞的詩,珍奧斯汀、艾略特的洗禮,中西的情懷的交融,還有法學院訓練的背景,有其專業人士一絲不苟的紀律與嚴謹。
你也許會奇怪,這樣一個揚眉女子,竟這樣迷戀廚房,迷戀烹飪,心甘情願的與食結緣,也許這就是這本食經如此豐富好看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