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夜半驚醒,嚎哭大叫撕心裂肺,雙眼失焦,出現幻覺,未必是發噩夢或「撞鬼」。精神科醫生解釋,兒童腦部未完全發育,容易患上「睡驚症」,身體清醒,但意識不醒,一般會在青少年期自行痊癒,父母毋須過份憂慮,平日注意讓小朋友有足夠休息,避免給他們太大壓力,玩樂時間適可而止,可減低發病風險。 記者:張嘉雯
精神科專科醫生方日旭解釋,平日發噩夢多在睡眠的後半、近天亮時,通常睡醒時才會嚇得大叫,而且會記得夢境;睡驚症在非發夢期時發作,通常在入睡後首三分一段,而且對事發經過完全失憶,「啲人發完噩夢會記得,但佢哋就唔會記得,同埋發噩夢你拍吓佢就醒,但呢種病嗌極都唔醒,就算擘咗大眼,都唔知自己喺邊。」
因腦部發育未完全
睡驚症(NightTerror)多出現在兒童身上,因為兒童腦部發育未完全。病發時,患者會受驚狂叫、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即使張開眼,其實仍在睡夢中,「好似醒咗但醒唔晒,身體醒但係意識唔醒。」此病多出現於五至七歲,並有遺傳傾向,若家族內有患者,患病的風險就會增加,男女比例相若。每100名兒童有3人病發,成年人則少於1%,患者同時較易有夢遊。
方日旭的女兒在兩、三歲時也曾受睡驚症困擾,「嗰時佢得兩歲,試過同佢去酒樓,佢瞓瞓吓醒咗,係咁喊,嗌極佢都唔應,唔認得我哋,對眼無晒焦點,係咁要搵爸爸媽媽,過咗15分鐘至定番。」他說自己當時也嚇了一跳。
發燒、過度疲勞及壓力大均會令病發風險增加,「如果之前嗰晚好唔夠瞓,第二晚瞓覺嘅時候,深層睡眠嘅時期就會長咗,就大啲機會發作,如果小朋友日頭玩得太緊要,都會容易啲出現。」
青少年期自行痊癒
方日旭指,醫生會採用睡眠中斷法幫助小朋友,一般不會用藥,但亦會在適當時候處方長效安眠藥或者舊抗抑鬱藥。若情況嚴重,發作次數太頻密,才須要接受睡眠及腦電圖檢查,了解會否患上癲癇等病症,「密嘅意思係每個禮拜都有一、兩次,一個月一、兩次都正常。」
他提醒家長,隨子女年紀漸長,睡驚症發作的次數會越來越少,一般會在青少年期自行痊癒,只要不影響孩子日間的集中力,父母毋須過份擔心;若子女患病,應把家中的利器收起,桌椅的尖角要包好,發病時不要太大力捉緊小朋友,「唔好話箍住佢、㩒住佢,如果佢掙扎就好容易傷到佢。」
睡驚症與發噩夢的分別
睡驚症
較罕見
發生在非發夢期
入睡後首三分一段發病
患者會受驚狂叫、心跳加速、瞳孔放大
清醒後忘記事發經過
難以被弄醒,即使醒來也意識模糊
家長應注意讓子女有足夠休息時間
噩夢
較常見
發生在發夢期
入睡後半段、近天亮時發作
清醒後才會大叫
可以清楚記得夢境
可以輕易醒來
留意子女平日是否壓力過大、受虐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方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