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你是劉翔,你會強忍痛楚出賽然後落敗而回或是像他那樣選擇退出比賽呢?
聽到的大部份答案是會跟劉翔那樣選擇退場。有的說,勉強參賽可能傷上加傷,划不來。有的說比賽途中傷患發作碰欄跌倒或跌個狗吃屎般退出更難看。
傷上加傷當然誰也不想見到。可在比賽中途碰欄跌倒落敗卻一點也不難看,因為觀眾看到的是一個盡力比賽的運動員,看到的是一個全力拚勝的運動員。對於這樣一個有鬥志、有拚勁的選手,觀眾拍掌也來不及,怎麼會覺得他難看呢?以往的奧運馬拉松賽就一再有運動員中途受傷或抽筋但仍然堅持作賽,當他一拐一拐進入場館時,觀眾發出的不是喝采聲、柴台聲,而是歡呼聲和加油聲,大家都敬佩他的堅毅與體育精神,這些精神比勝負其實更可貴。
對頂尖運動員來說,因傷患臨場退出或「紥住」上陣的確是個難題,因為他們的決定不僅影響今場比賽的勝負,不僅影響他個人的前途,更可能影響他所屬的隊伍、國家,更可能影響其他隊友。法國球王施丹零二年世界盃為了穩住軍心,為了希望法國不致在初賽出局便強忍傷患毅然復出上陣,雖然最終法國仍不免出局,但誰會不明白施丹的苦心、誰會認為施丹可笑呢?還有體操王子李寧。八八年的他已傷患纏身,難以在奧運爭雄。但他是體操隊的龍頭,若果他以傷患太多太重而臨陣告退,隊中新秀便可能因群龍無首而潰不成軍。最終,李寧決定挺下去,並為此而備受無理辱罵、批評。幸好,體育界看到的是李寧的堅毅、努力與成就,在二千年把他列入國際體操名人堂,成為得到這個榮譽的第一個中國運動員。
其實,一時的進退影響不了運動員的成就或形象。真正損害他們的是用下三濫的手段如服用禁藥爭取勝利,加拿大的賓.莊遜不是已成了恥辱的象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