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新一代父母普遍喜歡以手抱嬰兒代替傳統的「孭帶」,這原來會增加嬰兒髖關節脫骱的風險,令子女年紀小小便要承受治療的痛楚。有兒童骨科醫生指出,幼兒的脫骱問題若未能及早糾正,長大後需更換人工髖關節的風險會較高,病情嚴重的患者若年幼時錯過黃金手術治療期,更有可能會變成永久長短腳。 記者:梁瑞琼
施先生的女兒熹熹在一歲半時發現右腿髖關節脫骱,他表示女兒較同齡兒童遲學行路,「佢企到,但就唔係好行到,之後行就拐吓拐吓,成日側埋一邊。」於是帶同女兒向骨科醫生求診,發現其右腿髖關節脫骱。他說平時照顧女兒時較少使用「孭帶」,多數用手抱,一直沒有異樣,現時回想起來發覺女兒早有症狀,卻未有及時察覺,女兒由於脫骱角度較大,只能以手術復原關節位置,並以石膏固定三個月。現時三歲的熹熹已可正常步行,腳部發育與一般小童無異。
香港港安醫院兒童骨科專科醫生李閏海指出,每千名初生嬰兒中,估計有一至兩人會患上髖關節脫骱,約12%至33%患者有家族患病史,兄弟姊妹曾出現髖關節脫骱,其患病風險較一般嬰兒高七倍,但八成患者為女嬰。
他表示遺傳基因、胎位不正、孕婦羊水過少也會增加嬰兒患病風險,患者出生時已可透過X光及超聲波等檢查確診,到六個月大時則會出現大腿內側摺痕不對稱、長短腳等症狀。
醫學界以往認為幼兒髖關節脫骱是先天性疾病,但李閏海指,近年不少研究顯示,後天的髖關節成長出現問題也可致病,例如父母照顧嬰兒的方式,以往父母多以「孭帶」背着嬰兒,令其雙腳可向外伸及屈曲,髖關節可穩定在節窩內,但新一代父母多喜歡手抱嬰兒,尤其父母側抱嬰兒時,嬰兒雙腳被夾直,髖關節受壓,容易出現移位。
病情隨年紀加劇
嬰兒的髖關節由於會不斷生長,故病情會隨年齡增長加劇,故治療模式也有不同,李閏海表示初生至六個月大患者可使用帕氏吊帶(PavlikHarness),防止雙腳仰伸及向內傾,促進其外展及屈曲,令關節固定,6至18個月大的患者則要使用髖部人字形石膏,嚴重者則要接受手術治療,患者一般到6至12歲便不宜進行手術,並變成永久長短腳。
李閏海指,部份髖關節輕微移位患者,即使不受症狀影響,但長大後也會因關節過度勞損而需更換人工髖關節,故家長應為初生子女安排相關檢查,並避免長期側抱嬰兒,減低髖關節的壓力。
幼兒髖關節脫骱常見症狀
大腿出現過多摺痕
兩邊大腿內側的摺痕不對稱
髖關節過緊
長短腳
較遲學行路
行路一拐一拐
資料來源:兒童骨科專科醫生李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