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官還記得每年中央一號文件(指當年由國務院發出的第一份正式公函),從04年以來,都是以國家「三農」為主題,即是農民、農村和農業。別以為這個只是關於偏遠地區的社會生活問題,國家政策方向、受影響的行業和規模,是投資者不可忽視的。
首先從「三農」帶出的話題,當然就是國家對糧食的平衡,如何把進口糧食數量和品種,保持在國家預定計劃內,讓自家生產的,先行滿足國內需求,減少受國外糧食價格和供應影響。
糧食自給率要達九成半
如7月2日國務院議論並通過《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把國家糧食自給率定在95%以上。隨着中國人口和經濟發展趨勢,要從改革開放以前的捱饑抵餓,到最終全國豐衣足食,估計到201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須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2020年更加要提升到1.08萬億斤。
國務院已經開始籌劃如何在現有生產能力上,增產1000億斤,並準備在下半年出台《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
土地肥料技術須作調整
假如糧食增產是建於現有的資源,看官不難想到日後對於土地、肥料和技術幾方面的需求,必須作出相對調整,才能完成任務。看看農地情況,8月1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通過《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強調18億畝耕地的目標不能變動,同時保證2010年18.18億畝的實現,比「十一五」提出的18億畝上調1%。這個小變更,別以為是由少變多。06年國土資源部根據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發現,全國耕地面積僅18.27億畝,比上年度減少460.2萬畝。
假如維持這個減速,到2010年的18.18億畝水準,將不能達標。
所以國家再次提高耕地面積目標要求,一方面約束地方政府變更土地使用,另一方面要求土地整理複懇開發補充耕地。前者對未來房屋建設趨向集約用地,在房屋總數不減的前提下,蓋高樓的比率將提升,使用結構建築材料的需求亦會相應增加。後者的影響會否加大重型機器的使用和需求,將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