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聞雅集 - 李金銓(城市大學教授)

多聞雅集 - 李金銓(城市大學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正式成立,此後更可以昂首闊步向前行了。過去四年,我們推動了「大陸青年傳播學者到訪計劃」,每年廣邀十位來自全國各地青年教師訪學一個月,參加者已逾四十多人。中國社會最自然的關係除了家人,就是同學。大家聚在一起,純粹為了學術交流和交誼,沒有利害的打算,關係髣若「准同學」,離情自是依依。天下既然沒有不散的筵席,有緣卻無處不相逢,青年學者們衍生出「多聞雅集」,定期聯誼聚會,朋友遍大江南北,形成一個「看不見的學院」(invisiblecollege),端的是彼此無形的學術網絡資產。
多聞雅集曾經在深圳和廬山聚會,今年由南京大學主辦,自費報名參加者超過七成。在南京的學術論壇,我應邀發表主題報告,探討傳播學的淵源與發展、學科定位及其面臨的挑戰,最後提出如何借助韋伯的知識論建立華人社會的傳播視野。何舟介紹一些華人學者研究,闡述如何與國際學界對話。南大出版社慨允為多聞雅集出版年度論文集,天上掉下來大禮,我們欣然接受。
從南京搭車到皖南,我們考察了徽州官吏、商賈和讀書人的明代建築風格與內部陳設,分別參觀張藝謀拍《菊豆》以及李安拍《臥虎藏龍》的實景。我們寓學術切磋於遊山玩水之中,在黃山腳下的湯口開了兩次不拘形式的腦力激盪會議:首先由丁未(深圳大學)、支庭榮(北大)和陳先紅(華中科大)報告他們正在做的研究,其他人提出各種深入而多元的見解;晚飯後,欲罷不能,乃沿街泡茶繼續聊,既輕鬆又嚴肅,沒有人不耐煩。思想交鋒,火花處處,可惜沒帶錄音機,否則整理成文,放在論文集作為附錄,既可供回憶,也可能啓發其他年輕學子。從湯口登黃山,這是「會外會」,深深感受到「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一家都是人」)的情趣。意猶未盡,相約明年夏天昆明再見。
一回到家,就接到兩封電郵:胡怡(華中科大)建議下次做影像紀錄,回憶起來更加繪聲繪色。「多友之友」陳昌鳳(清華)說:「你們抓住了年輕學者的心,就是得到了未來。」其他反響正陸續到來。此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