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竹枝靈巧抽動,耳道內的垢物悠悠清出,確是平凡生活的小享受。但採耳師傅手上的小工具,原來既能讓人欲仙,也能讓人欲死。專家指,一般酒精不能完全消毒耳挖,採耳店內,真菌從他的耳朵溜到你的耳朵,一番繾綣後再由你的耳蝸鑽進她的耳蝸,讓你我他的耳道都長滿真菌,造成發霉現象。記者:張嘉雯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虞瑋翔指,耳朵有自淨功能,其分泌物可以防菌,把污物及死皮移向外,保護耳道不受細菌感染,一般健康成年人不應該擾亂此平衡。
「菌嘅孢子好頑強」
可惜無論醫生說多少遍,人們還是要探探那條小通道,不少人更愛定時定候找師傅「通渠」,結果惹來令耳朵發霉的真菌。虞瑋翔表示,類似的病例每周至少見一個,「我哋成日都見到有啲病人,因為採耳搞到耳仔發咗霉,我哋用顯微鏡一睇,一點點嗰啲就係真菌種子喇。」
虞瑋翔指,不了解採耳師傅所用的消毒液種類,若單用酒精,未能殺死真菌,容易透過採耳工具,把致病的曲黴菌及念珠菌一個傳一個,「啲菌嘅孢子好頑強,又可以抗熱,酒精都殺唔到。」
他解釋,真菌感染的反應跟細菌感染不同,耳朵受細菌感染會出現紅腫和痛楚,但真菌感染只是導致耳內痕癢、聽覺減弱,以及流出黏液,不少病人拖延數星期才求診。一般而言,免疫力弱、糖尿病患者、過量使用抗生素滴耳藥水的人士,較容易受感染,「有啲人以前耳仔有事,見醫生開過(抗生素滴耳藥水),自己走去藥房買,結果破壞咗自然嘅細菌生態,造成慢性發炎。」
「可能會傷及耳膜」
一般藥水無法對付真菌,專科醫生會把抗真菌耳液或耳膏注射進病人耳內,再用工具把孢子逐一清理,「呢個情況下唔可以冲洗,因為力度唔夠,而且整濕隻耳,仲有利真菌生長,通常會用鉗,或者吸出嚟。」患者需要每星期到醫生處一至兩次清理真菌,至少數星期才能完全清出,由於耳膜抵抗力強,感染真菌不會對聽覺造成永久傷害。
虞瑋翔不建議巿民採耳,因為即使不受真菌感染,也有其他風險,「因為採耳嗰陣睇唔到耳膜,可能會傷及耳膜,又可能將耳垢向內推,師傅冇乜資格認可,出咗事就無從追究。」
耳朵入水忌熱風吹亁
採耳故然危險,用棉花棒也不該。醫生指,棉花棒同樣可以把垢物帶入耳內,不應使用;若耳朵入水,可把頭打側,再用手把耳殼拉直,就可以把水倒出,切勿用風筒吹亁,否則可能傷及皮膚。
棉花棒吸水亦不宜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虞瑋翔指,耳道末端是耳膜,是封閉的通道,一旦入水,只要把耳孔向下,水就會自然流出,毋須用棉花棒來吸取水份,「佢嘅設計唔係用嚟清理耳垢同水,反而會將耳垢內推,堵塞咗耳膜表面。」他又指,棉花棒沒有經消毒,可能傷到皮膚,將細菌帶入耳內。
若耳朵入水後感到嚴重耳塞,可能是耳垢吸水脹大,把耳道完全堵塞,但只要耳垢亁透,聲波就能再通過,只要抹亁耳朵外面,毋須用風筒吹亁,「因為耳仔嘅皮膚薄,用風筒吹好容易灼傷,而且熱氣根本好難吹到入去。」
虞瑋翔表示,若入水24小時後仍感耳塞則應求醫,醫生會把水或鹽水注入耳內,利用壓力把耳垢冲出,水的溫度要與體溫相若,否則會刺激到內耳,引致短暫頭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