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成交額從去年第三季高位每日逾千億元,降至近月約500至700億元。這種成交額減少的現象,除了在現貨市場出現外,亦蔓延至衍生工具市場。就股票掛鈎投資(ELI)而言,今年首七個月的成交額,已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約四成,反映市場取態傾向審慎。
除了成交額大幅減少外,其實在多個層面均不難發現,投資者已調節了心態,當中包括年息、保障程度、掛鈎股份等多個方面。去年第一至第三季,當港股升勢如日方中時,ELI的投資者一般以年息為主導,較少將焦點放在保障條款,亦普遍留意較高年息的ELI。
時至今日,市場卻一般以保障條款先行,在減低接貨風險方面,會採用氣墊保障,至於希望減低收息變數時,則會加入固定票息條款。由於現階段投資者以保障先行,故亦可能會接納相較去年低的ELI潛在年息水平,可見市場或已調節了潛在回報與風險的心態。
另一方面,過往ELI的掛鈎對象,一向以國企股為熱門,但近月可發現國企股的受歡迎程度有下降迹象,反而一些抗跌力較強的股份,如公用股及本地地產股,卻成為後起之秀。
值得一提的是,公用股中的中電控股(002)於去年大升市之際,或較被忽視。但隨着今年股價逆市上升,加上引伸波幅已由過往的單位數增至雙位數,帶動相關ELI年息變得較吸引。在雙重因素下,這類較具防守性的公用股,或可望作為提升收息機會及降低接貨風險的ELI掛鈎對象。
麥格理證券(亞洲)有限公司衍生工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