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休息:兩位小妹妹沒錯 那個大導演也沒錯 - 陶傑

星期天休息:兩位小妹妹沒錯 那個大導演也沒錯 - 陶傑

北京奧運的公關風暴,繼「聖火」攔截之後進入第二階段。北京奧運開幕禮出現「林妙可偽唱事件」,幕後女童楊沛宜,因為牙齒不整齊,被指「形象不夠完美,不符國家利益」,遭到國際傳媒大事報道,繼而五十多個巡遊少數民族的兒童,又揭發全由漢童「扮演」,「中國製造」的「品牌」再受面子重創,令人惋惜。
開幕禮引起的國際爭議是一場小小的悲劇。一來中國當前民族情緒極為激進高漲,受不了任何坦率直接的評論,一概指為「不懷好意、等看我們笑話」的敵意行為。二來中國一般人都不認為找人幕後代唱是「造假」,真正的少數民族兒童,住在邊遠山區,許多營養不良,風沙烈日,皮膚粗糙,形象更為惡劣,況且還有維吾爾族是問題地區,連一個十五歲少女都可以身相殉東突厥獨立的夢想、少數民族的兒童化外之民,不一定都信得過。為了面子,由「國家」挑選白白嫩嫩的漢童來扮演,正如五十年前荷里活也會找英國演員彼得斯拉來扮演中國人的邪惡角色傅滿洲。張藝謀先生早已表示,把這場大騷當做電影來大搞,也就暗示其中有特技成份,中國政府和一般百姓,自然不覺得是太大的罪行。
國際輿論以西方文化角度,不滿中國的行為,因為國際社會──所謂「國際」,不幸也是以歐美日本的民主自由國家為定義,而不是伊朗、津巴布韋、北韓、古巴等中國友好國家為標準,這一點,就是必須確認所謂「西方文化霸權」,不免又傷害了許多人的自尊心,但沒有辦法,這是現實──西方社會認為兒童的純真不可受成人世界的權術計算來污染褻瀆,找小女孩來扮天真,博取膚淺的美國成人觀眾的讚嘆,三十年代有莎莉譚寶,這一套不但早已過時,而且還受到保護婦孺組織的批判,就像以前的馬戲團,今日看來是虐畜一樣。國際的價值觀早已與時演進,即使今日有《哈利波特》的童星電影,童星也只演回兒童幻想世界的故事,而不可以為政治利益服務。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可以到處親吻兒童,但政黨不可以組織小學生在台上揮動花叢,作天真爛漫狀,大呼「我愛奧巴瑪哥哥」或「我愛麥堅恩爺爺」,「國際」對待兒童的態度、與中國並不屬同一個世界,也沒有同一個夢想。

中國傳統文化一向輕視婦女,更視兒童如無物。中國文學三千年,等到清代的《紅樓夢》,才有一部專講女人的小說經典,三國、水滸、西遊,都是男人的書;但以兒童為對象的創作一部也無。十九世紀是歐洲神采飛揚的年代,湧現了大量兒童文學:英國的《愛麗絲漫遊仙境》、丹麥的安徒生童話、德國的格林童話,衍生成熟而完善的兒童心理學。以此人文基礎,西方輿論不可原諒中國人社會對兒童感受和權益的政治剝削。
中國人以為把林妙可小朋友訓練成一個職業笑容燦爛的「成人小天使」,就可以博取西方的好感,以為正在換乳齒的楊沛宜的樣貌見不得人,變成北京奧運向國際顯示最大的文化誤解。林妙可這種笑容,本質上與七十年代結着大紅蝴蝶結的小紅領巾去北京迎接「西哈努克親王」、大叫「歡迎歡迎,熱烈歡迎」的排場並無差別,只是在「改革開放」之下,多了幾分酒樓大門口眉開眼笑接客的商業味道。對於中國,如此苦心,已經是全力做到最好,它不知道這樣做絕對無助於「與國際接軌」,它以為禁絕北京吃狗肉、勸喻其國人不要喧嘩吐痰、勿辱罵取勝的外國運動員,已經做到「國際」的期望,萬萬沒想到百密一疏,「國家」的面子,最後竟栽在一個小女孩的面孔上,演化為一場文化衝突的《奪面雙姝》(Face-off),與吳宇森多年前導演的荷里活電影同名,可謂不幸。
北京奧運開幕禮的公關災難,發生在中國矯意求工的「完美」之中,而不是中國人所恐懼的「不夠完美」。太過完美,反而是問題,像林妙可這種看似一百分的「上帝傑作」。不必完美,反而就是完美,像門牙不工整、但真實而自然的楊沛宜。「偽唱事件」暴露的是中國哲學沒有仔細探討過的「悖論」(Paradox),中國人會覺得更為憤怒,更認定是西方專對中國百般挑剔,一場奧運,可以令北京滿佈西方的建築設計硬件,會把中國與「國際」的心理距離拉近嗎?不可能。

京奧的「李代楊僵」風波,當然也不見得沒有人認為不妥。至少揭發真相、曾經留學法國的陳其鋼就覺得有問題,但「事不得已」,因為有「政治局領導人」的命令。「藝術總指揮」張藝謀也一定不會服氣,因為挑選演員卡士(Casting),是導演的基本創作權力。現在一個「領導」在頭上一句話就扭轉大勢,正如中國畫家韓美林具名設計的福娃,也被這個「領導」「提意見」這樣改一筆,那個「領導」也「補充」那裏加一塊,改成了韓美林老先生大為光火的俗品。八十年代初期,中國上代明星趙丹死前有一句著名的遺言:「管得太具體,文藝沒希望」,發出卑下而微弱的抗議,當年畫家黃永玉畫貓頭鷹,開一眼閉一眼,也被指「形象有問題」,是在咒罵社會主義祖國,受到批鬥。中國兩千年來文字獄大盛,中國人從來沒有享有過真正的創作自由,嚴格來說,這也是「文化差異」,中國沒有錯,錯的是趙丹之流投錯了胎。「領導」在專機上,不會隨便「指導」飛機師怎樣開專機,叫他不要按這個掣,該按那個鈕;也不會向發射火箭的工程師「提意見」,下令他把火箭射上天空噴出的煙火的弧度彎一點,看上去更有美感,因為飛機火箭,砸下來是要喪命的,「領導」要負責任,但林妙可的樣子美不美,電視劇《鹿鼎記》韋小寶該娶幾多個老婆,「領導」個個都可以管一管,因為「創意」比科學更抽象,而且天不會塌下來。
但是林妙可事件,凡事差不多,明明是小事,都被傳媒「渲染」,都好像天塌下來的樣子,許多中國人一定想不通。只有一個人,及早想通了,就是半途辭去「藝術顧問」的真正國際級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史匹堡如果當「顧問」到最後,美國觀眾就會指摘,傷害兒童自尊,也有他史匹堡的一份,他也要適度「問責」。命運開的玩笑,似乎史匹堡退走的時機剛剛好。畢竟,他在美國拍《雷霆救兵》的時候,美國國防部沒有那個「領導」來片場指導他怎樣擺鏡頭,覺得主角湯漢斯還是不夠正氣、有辱美軍形象之類,史匹堡保住了事業的清譽,史匹堡是國際創意的大師,今日有此成就,準確的判斷至為重要,而且沒想到蘇丹達富的鮮血,迫令他抽身而退,還要講一點點運氣,這一點,趙丹和張藝謀不幸羨慕不了這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