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生活壓力大,不少人為了減壓而嗜酒,但長期大量飲用酒精以致喪失節制能力,便有可能造成酒精依賴問題。最新的腦掃描和基因研究均清楚顯示,酗酒患者的腦部功能和基因有異於常人有關,可見酗酒問題的出現,除心理因素外,在生理基礎上實也是有迹可尋。
抗抽筋藥可減酒癮
過往幫助酗酒患者戒除酒癮的方法,一般會採用心理治療,治療師重點查找患者酗酒的心理源頭,以助他們解開心結,脫離酒癮的支配;認知行為治療也被廣泛採用,透過傳授實用的拒絕技巧,教導患者如何抵抗酒精的引誘。以上的治療手法雖沿用已久,但成效一般,原因之一可能是大家都忽略了酗酒的形成,並非純粹心理或環境問題。
有見及此,近年醫學界積極研究有助戒酒的藥物,研究人員發現利用抗抽筋藥托吡酯(Topiramate)治療酗酒問題,患者的酒癮顯著減少,身體狀況也有明顯改善。371名受試者被隨機分配到托吡酯治療組或安慰劑組,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酗酒情況不但較安慰劑組少,維持戒酒操守期也較長,而患者的肝功能、膽固醇、血壓及體重等方面也有理想的改善。但要留意的是,接近兩成受試者因藥物副作用,如食慾下降、疲倦等問題而退出研究,這反映臨床應用上須格外注意副作用的處理。
除抗抽筋藥外,研究人員亦開始研究應用一種肌肉鬆弛劑巴氯芬(Baclofen)於酗酒治療上。此藥最大的好處是它並非由肝臟進行代謝,不會對肝臟造成傷害,適合應用於患有肝硬化患者身上,加上試驗結果顯示藥物副作用甚少,大部份受試者皆能完成整項療程,對維持治療效果有很大幫助。
未來醫學界治療酗酒的方向,除了與患者「講心」外,亦要對症下藥,再加上家人的支持,三管齊下,便可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撰文:精神科專科醫生李德誠
隔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