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雀須防致命鸚鵡熱<br>列法定呈報傳染病 當局加強監察

玩雀須防致命鸚鵡熱
列法定呈報傳染病 當局加強監察

【本報訊】不少市民家中飼養雀鳥,閒時帶雀鳥到公園散步,但曾有市民從家中飼養的雀鳥感染罕見的鸚鵡熱後,併發肺炎死亡。有微生物學家表示,本港幾乎每年都有鸚鵡熱個案,鸚鵡熱能在雀鳥之間傳播,接觸雀鳥或其排泄物後,必須徹底洗手,防止感染。衞生防護中心由上月中起,將鸚鵡熱列為法定呈報傳染病,以加強監察。 記者:陳沛冰

自衞生防護中心05年接獲首宗本地感染鸚鵡熱的呈報個案後,幾乎每年都發現有人感染鸚鵡熱。港大微生物學系系主任袁國勇表示,兩至三年前一名76歲男子,本身患有高血脂,家中飼養多隻雀鳥,其後出現亁咳及氣喘病徵,入瑪嘉烈醫院治療。

過去三年多人中招

該男子入院前3天,新購入的其中一隻雀鳥亦死亡。其後證實他感染鸚鵡熱,入院13天後因併發肺炎,導致肺衰竭死亡;他的太太沒有病徵。
袁國勇表示,鸚鵡熱主要因雀鳥身上的鸚鵡熱衣原體傳人;衣原體可引致人身體不同器官病發,引致肺炎的死亡率可高達一成。
除上述個案外,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05年及07年分別接獲兩名市民感染鸚鵡熱,年齡介乎40歲至60歲,病發前曾飼養雀鳥。05年其中一宗是確診個案,一名飼養3隻鸚鵡的40歲婦女,感染後出現心肌炎;另外三宗是疑似個案,全部患者已康復。
漁農自然護理署跟進該宗確診個案時,曾在市面多間雀鳥店舖進行抽查,在6間店舖抽取的10多個樣本,發現帶有鸚鵡熱衣原體。另外兩名疑似患者飼養的雀鳥,在調查期間不能尋獲;該署每日派人到雀鳥公園巡查,至今未發現有關鸚鵡熱的異常情況。

留意雀鳥糞便尿液

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表示,鸚鵡熱衣原體的主要宿主是鸚鵡,白鴿、鴨及鴕鳥等禽鳥,並可在禽鳥之間傳播;市民要留意雀鳥的健康狀況,如糞便是否亁涸、尿液是否綠色及神情呆滯;若有上述情況,要盡快向獸醫求診,雀鳥病發後很快死亡。
在旺角雀鳥公園,不少「雀癡」無懼鸚鵡熱等雀鳥傳人的傳染病,與雀鳥零距離接觸。家中養了3隻鸚鵡的黃小姐表示,家人每天都會與鸚鵡玩耍,更會與鸚鵡同床而睡。她曾聽聞有人感染鸚鵡熱的個案,但並不擔心受感染,會注意清潔,觸摸鸚鵡後會洗手,每周清潔雀籠一次。
港九雀鳥同業商會有限公司主席盧伯良表示,無懼感染鸚鵡熱,「唔係摸完雀要洗手,係你要洗咗手先好摸我隻雀,驚你傳啲病畀佢」。

鸚鵡熱資料

致病源:鸚鵡熱衣原體,主要宿主是鸚鵡,其餘包括白鴿,鴨及鴕鳥等
感染途徑:透過吸入帶病禽鳥羽毛上已風亁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塵粒而感染
病徵:發燒,頭痛,肌肉痠痛,皮膚出紅疹,發冷及呼吸道感染,少數人會併發肺炎或心肌炎,感染肺炎死亡率達10%
預防方法:接觸雀鳥或其排泄物後要徹底洗手,處理禽鳥排泄物時要戴手套
治療方法:服食抗生素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