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內地觀眾指,奧運開幕式展現的中國歷史,怎麼跳過了20世紀?要還原那段歷史不容易,但民間總有人捨不得讓往事舊物隨時間湮滅。北京人宋振忠憑個人力量,收集了15,000件六十年代以前的老物件,最近開設陳列室,奧運期間免費參觀。
協助管理陳列室的王金銘說,宋振忠過去喜歡收藏舊物件,有的是買回來,有的是朋友送,有的是在北京拆遷老區的廢墟撿回來,現在展出的只是其中的350件,分飲、食、衣、用、住五個類別。展品大部份是文革以前的物件,王金銘解釋,這些東西主要來自文革時沒被抄家的百姓,得以保留。
不少藏品隨國民黨遷台北
展品有1934年故宮博物院出版的日曆,每頁配上文物的圖片和解說;當中不少藏品後來已隨國民黨政府遷到台北。哈德門是清末民初著名的香煙牌子,鐵皮煙盒上的圖畫已經斑駁。也有中共建政後的物品,例如1956年寫着「公私合營」的牌子;印上毛語錄的糧油供應證等。
「安定門京城老物件陳列室」位於北京鐘樓附近鈴鐺胡同,記者採訪期間見到一位80歲的老太太,特地從北京市郊房山坐車過來。她說以前在鐘樓與鼓樓之間的胡同居住,後來拆遷搬到房山,聽到陳列室開放,立即要來看看。看着以前生活的點滴,她雀躍地向陪同而來的後輩一一講解。
自上月底開放以來,陳列室已有幾千人參觀,有本地人,也有外地遊客。有參觀者留言「你們真做了一件好事。」王金銘說:「我們是希望文化傳承。教育後人愛國家愛民族,但具體由人民自己創造的東西都沒有了,還怎樣愛?」
記者 陳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