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 - 塵翎

三十年 - 塵翎

灣仔海傍的藝術中心慶祝三十周年,找來本地藝術家創作展出。走了一圈,發現不少作品關注的主題,都與城市的保育問題有關。微微感觸,這城市經歷的轉變,值得更好好觀察與探究。
換着十年前,時值主權交接,藝術家創作的基調與時代緊扣,大量顯露對未來的不安與身份的困惑。這些年,關注的命題悄悄轉移。從對外的迷惘,過渡為城市內部的矛盾。
有朋友長期旅居內地,上星期回港,往書店晃一圈,赫見大批本土文化著作,他目擊的是「劇變」。而我們長居香港的,天天體驗循序漸變,不知不覺就麻木起來。
藝術中心展覽的作品,雖然我嫌部份處理仍太表面,對於城市空間記憶的消逝,仍停留在抒情與懷舊的層面,反思點仍有一種陳腐的耽溺感,缺乏新視野新角度,但創作者的憂慮與傷感確令人深思。藝術家是最敏感的族群,對於香港文化的定位與轉變,他們的感受該是最細緻的。
三十年,中國從文革復元走至奧運,香港的位置也翻天覆地。觀看這場奧運鋪展,幾乎可看見香港的未來。十年後,今天相當重要的快樂與憂愁,他日已不是這回事。城市還是有它的特色與文化土壤,重構本土,似是防衞上的心理需要多於其他。城市照樣發展,該爭取的政治空間還是要爭取,市民照樣流動,但更深層的意義上,在下一輪中國年代,香港人是甚麼?有空不妨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