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記者陳沛敏北京直擊】兩個香港人坐在北京商場的咖啡店,談奧運談中國,居然說到漢賦。長居北京、《號外》雜誌創辦人陳冠中形容,奧運開幕式像漢代盛行的文體漢賦,鋪陳華麗,「當今中國接近大一統嘅漢代,好似要包含全宇宙,呢個亦係北京畀我嘅感覺。」漢唐都是盛世,但孕育了唐詩的還是相對開放、多元和活潑的唐代。
記者問陳冠中如何看刻下北京的發展,他卻一口氣講出對奧運開幕式的看法:「第一,佢呈現咗空前亦極有可能係絕後嘅資源投入;第二,佢結合到科技奧運嘅科技高度、人文奧運嘅人文野心;第三,佢凸顯咗中國人嘅集體性。」但他認為,開幕式急於表現中華古老文明,忽略了照顧全球電視機旁一般觀眾的趣味,極盡視覺震撼之餘,稍欠可親和幽默感。
像漢賦不似唐詩
「最後,如果用文學來做譬喻,奧運開幕式就好似漢代嘅漢賦,鋪張、華麗、堆砌嘅宏編巨製,而唔係唐詩、宋詞,或明清散文。」當今中國,以盛世自喻;陳冠中認為,審美上現在的中國接近以漢賦為時代文學的漢帝國,這也是當下北京給他的感覺。
上個世紀90年代初,陳冠中在北京居住三年,然後去了台北搞「超級電視台」,2000年他重返京城,居住至今,剛好經歷了中國成功申奧、入世,北京在最短時間內,變身成超級國際城市的過程。「嗰陣北京就係一個大工地。好似三里屯南北酒吧街,以前哋人企晒喺街飲酒,好平,有時髦嘅有老土嘅。但南街已拆晒,北街亦變晒樣,2008年做晒高級商場。」
他說,因北京各區都有很大的權力,為爭做「乜乜中心、物物中心」,不惜大片地拆掉老區。有辦法的發展商都可分得大片土地,興建巨型建築物,商場、大廈之間變成一個個孤島,「香港都犯過呢啲錯,過度拆咗好多嘢。好彩北京大,拆極仲有。」40歲前不曾離開香港的他,曾自言代表戰後嬰兒潮的一代港人,造就香港這幾十年來的輝煌與折墮。北京早已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基地,人才濟濟,但他認為,中國新一代其實跟上一代分別不大,因為教育內容不變,「我有個美國華人朋友,送個女嚟北京讀書,作文寫春天,老師要佢重寫,因為春天只能寫成光明朝氣,唔能夠寫成發霉潮濕。」
盼國人重拾「平常心」
來到北京,他發現香港人沒有內地人的「受害者心態」,「中國官方成日強調百年恥辱,現在終於站起來,一雪前恥。但呢個世界其實已經唔係咁,中國已經影響緊個世界。」他寄望,北京奧運的成就是讓中國人重拾「平常心」,「連奧運都開埋,以後唔使再講『我哋唔係東亞病夫』。」他當年選擇定居北京,是想親歷中國的發展;對北京他沒有對香港般的感情,但他沒想過搬回香港,「呢度先剛起步,唔知睇到幾時。」
點滴
舞蹈員高台墮下或癱瘓
張藝謀給京奧開幕式打100分,原來成功的背後卻讓一名中國舞蹈界的明日之星,付出沉重代價。讓張導演自責的是中國年輕著名的舞蹈家劉岩。上月28日,劉在開幕式第一次綵排飛天獨舞《絲路》時,從4米高台跌到地下,傷勢嚴重,經過7小時的手術後,仍未脫離危險,面臨高位截癱的危險。
腳印煙花原是電腦特技
京奧開幕式上,由煙花組成的29個「腳印」,代表奧運從雅典一步步走到中國,每兩秒一步,橫跨北京上空15公里,令全球嘆為觀止。殊不知電視觀眾看到的是電腦合成品,因為開幕式當晚空中管制,不能航拍,製作部門只好預拍,只有跨入鳥巢最後一個腳印是實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