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本欄或那本同名的散文集無關,只是有朋友在北京打電話來,說這是他從沒見過的北京,如此寧靜,令他想起我寫過的一篇文章,講八月的巴黎。
我記得的巴黎,八月,巴黎人都出外渡假了,城裏空了。街上擠滿外地遊客,但只要避開那些喧鬧的旅遊景點,城市空靜,顯露出另一種氣質。
朋友所在的北京,外頭也是喧鬧異常,但就像人群裏也可感覺孤獨,喧鬧裏也有寧靜的影子。當市面是一種協調,一種單一,其繁盛裏亦有空虛。如果你不選擇走向煙花璀璨的廣場,你就可擁有最深沉的黑夜,感受到城市最寂寞的心跳。這時候,或許是夜深,走在紫禁城的城牆邊沿,敏感而多情的北京人,讀到他不曾讀到的細節。再不會有同樣的氣氛與景致。
我跟他說,這樣也好,你將永遠記得這樣的北京,就如我也忘不了那樣的巴黎。雖然那是不一樣的寧靜,城市人以個人情感與記憶填充了城市的內涵。
朋友還是想說服我赴京看看,說博物館裏有全國各地的珍寶,「給老外看的。」難得齊集起來同場展出,我猶豫,倒也喜歡到不同地方看寶,浪遊的快樂便是邊遊邊看嘛。
那天夜裏看完直播,回家路上,一街的靜。北京的煙花還在電視上盛放着。朋友問我覺得開幕儀式如何,我想了想,回以:其志可嘉,其情可憫,娛樂性豐富,藝術價值不高。就是這樣。